王琎

分析化学家。字季梁,原籍浙江省黄岩县。1888 年 1 月 7 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07 年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外语。1909 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库欣中学和里海大学。1914 年获里海大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化学系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34 年赴美国进修,在明尼苏达大学任研究员,1936 年获该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四川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理化系教授兼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及杭州大学教授等职。

王琎是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期刊的创办人之一,20 年代曾任该社董事及《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首届常务理事。

王琎专长分析化学和化学史。1923 年分析五株钱的化学成分时,首先对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27 年关于南京饮水问题的论文, 是中国最早有关水质分析的研究报告,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化学史方面,他是用近代分析实验方法与历史考证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开拓者。他认为我国史学记载,多杂有政治、人伦道德甚至迷信思想,单凭历史记载所得出的结论常不确切,甚至谬误。因而他提倡以现代科学手段测定大量数据,再与文献考核相结合,以求得较准确的结论。他以此为指导思想,做了大量化学史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的冶金、酿造、陶瓷无不涉及。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 30 多篇论文,如“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中国古代金属之化学”、“中国古代酒精发酵之一斑”、“中国古代陶瓷业之科学观”等等。他在通过古钱币分析来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他以五株钱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正确区分了汉、魏、晋和隋五株。他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国用锌开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这不仅是中国化学史中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也为中国考古学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十年动乱期间,王琎惨遭横祸。1966 年 12 月 28 日暴徒击中了他的头部,

不幸逝世,终年 78 岁。1988 年中国化学会在王琎诞辰 100 周年时为他举行了纪念会,以缅怀这位化学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