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文

编译家。福建长乐县人。1891 年 3 月 2 日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 岁丧父,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勤读诗书。郑贞文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2 岁应童子试,中福州府秀才。不久,科举废止,转入新学堂学习。1906 年,郑贞文的母亲把年仅 15 岁的郑贞文托付给族亲带到日本求学。他刻苦学习日文,并继续学习高中课程,1915 年考取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科,在片山正夫教授指导下攻读理论化学。郑贞文抱着科学救国的志愿,选定了化学专业。经过 3 年的努力,1918 年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被片山正夫誉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郑贞文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于 1909 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 年郑贞文与福建籍学生辍学回国参加革命,他被任命为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教育部专门科科长。1912 年 4 月,改任视学官被派往南洋视察华侨教育,次年回闽,与林鼎瑛女士结婚,又任福建省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务长一学期。暑假后,重返日本,完成其学业。

商务印书馆是 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我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以出版各类教科书、科学丛书和《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书刊著名,对推进我国近代科学教育贡献甚大,而大量的书刊编译、审阅工作,是由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1902 年成立,第一任所长是蔡元培)来完成的。

1918 年秋,郑贞文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的邀请,到该所当理化编辑,翌年便任理化部主任。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13 年(1918—1932 年), 编译出版了大量的理化书籍。据统计,1935 年以前我国共出版化学书籍 136

种,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 61 种,其中大部分是由郑贞文负责编审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小学课本,郑贞文任职

后侧重编辑中学教科书。为了适应各中等学校的教学需要,除了组织理化教科书的编选外,他还亲自编写了一系列中学化学教科书,如现代初中教科书

《化学》和《初中化学实验教程》、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复兴高中教科书《化学》及《化学实验教程》等,特别是 1929 年出版的作为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是我国化学家自编的第一本高中化学教科书。该书提纲挈领,由浅入深,既包括化学的基本知识,又反映了当时化学的最新进展, 尤其是以混合有机与无机化学的编法为其特色,深受中学师生欢迎。该书出版后,便风行全国,供不应求,多次再版,成为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化学教材。

郑贞文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除编写了教科书和主编科学丛书外,还翻译和编著了许多自然科学著作,例如数学方面有《算术百分算及利息算》、《代数二次方程式》、《立体几何学直线及平面》,物理学方面有《最近物理学概观》、《原子发凡》,化学方面有《化学本论》、《元素之研究》、《有

机化学概要》、《营养化学》等数十种。在二三十年代,这些书对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不小的作用。郑贞文还费了很多心血,编纂了一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辞典》,该书收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的科学名词 8000 余条,书中名词注有外文,并附有中外文的索引,检索非常方便。郑贞文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挽近朝野人士,鉴于欧美之富强,有志者竞欲出其所学,表诸文字,以飨国人。顾术语翻译不一,名词深奥难晓, 只有专家索解,难于普及一般。故编纂科学辞典,实为当务之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贞文写过一个名为《爱之光》的科学剧本,别具一格地对相对论做了通俗介绍。

1920 年 10 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到上海召开厦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选出邓萃英为校长,邀请郑贞文任教务长,负责厦门大学的筹备工作。郑贞文因去南洋视察华侨教育时,结识陈嘉庚,便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告假,回闽筹建厦门大学。他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毗邻而居,对于校舍建设和初期部、科设置,曾一起策划。1921 年 4 月,校舍基本建成,厦门大学正式成立,分师范部和商学部,师范部又分文理科。5 月初,邓萃英校长辞职,陈嘉庚聘请郑贞文为代理校长。不久,林文庆到校任校长,郑贞文任教务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大学开办后的诸多事宜。待学校正式成立,一切就绪后,郑贞文便于 1922 年秋离开厦门大学,仍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郑贞文在厦门大学时间虽不长,但仍为厦门大学的筹备和创建做了许多工作。厦门大学的校歌就是由郑贞文作词、赵元任谱曲而成的。歌词是: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 谁与操钥发起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呼,南方之强!吁嗟呼,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

谁与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呼,南方之强!吁嗟呼,南方之强!

这首歌,气势雄伟,催人奋进,令人自豪,充分表现了厦门大学师生勤奋、豪迈、自强、奋发的精神。

郑贞文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重视化学命名问题,回国后便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根据许多结构已定且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拟出百余条规则,以中国原有的文字,或采用中国文字形声,别创新字,分类命名,提出草案。他在《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中,除继承了徐寿的命名原则外,又有了新的发展,按照元素的物理状态,将气态元素加“气”字头,液态元素加“氵” 或“水”的部首,非金属元素加“石”字旁,以示与金属元素加“金”字旁相区别。在《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中,针对有机化合物的名词复杂,音译冗长的特点,屏弃了音译的方式,自创以新的单字以作有机化合物之类名为原

则。利用那些新字的部首,或“草”或“火”,或“酉”或“月”等,就可以写出成千上万个有机化学名词。将错综复杂的西文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化学用语,这是郑贞文先生的一大贡献。李乔苹于 1926 年撰写的《有机化学工业》一书,是我国采用这种新的译名方法的第一部著作。

1932 年 6 月郑贞文被任命为国立编译馆专职编审。编译馆成立化学译名审查委员会,聘请郑贞文、陈裕光、吴承洛、王琎、曾昭抡、李方训、■恂立、陈可忠等 8 人为译名审查委员,郑贞文任主任委员,负责起草化学译名草案。

郑贞文根据他多年对化学译名研究的成果,草成一部《化学命名原则》, 经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化学讨论会代表讨论修订后,由当时的教育部于 1932 年 11 月公布实施,使化学界、教育界共同遵守使用。1937 年虽然修改一次, 但更改不大。1949 年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由中国化学会名词审定小组,对郑贞文的《化学命名原则》组织了修改, 经文化教育委员会核准,改称《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于 1951 年印行实施。由此可见,郑贞文在统一化学名词方面,起了奠基人的重要作用。

精选中国古代善本等珍贵书籍影印问世,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重要业务之一。有些古籍珍本,在中国久已失传,而在日本却有收藏。1928 年 10 月, 中华学艺社学术视察团前往日本,出席日本学术协会第 4 届大会,张元济和

郑贞文同赴日本参加会议并借影古书。他们在日本 3 个月,到日本东京各著名公、私立图书馆和皇室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籍珍本,精选借影了宋、元、明等朝代的珍贵古书 40 多种,特别是发现了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重要价值的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和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郑贞文喜出望外,由此引起了他对化学史的兴趣。后来郑贞文曾有诗曰:

难寻断简古书坊,掌故乡邦反未详。往事从头增太息,却从海外赏珍藏。

郑贞文和张元济去日本影印了在国内已经丢失的中国古籍许多册,对保

存和留传中国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 年底受林森的推荐,郑贞文回到自己的家乡福建省任教育厅长,时

间长达 11 年之久。

1932 年成立的中国化学会,郑贞文是发起人之一,他是中国化学会第 1

—5 届理事和《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刊时的总编辑和名词委员会委员。他还兼任中国化学会福州分会会长多年。

1949 年后,郑贞文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他多才多艺,著述甚丰。他在

十年浩劫中几经折磨,终于患病不起,1969 年 11 月 24 日病故,享年 78 岁。他对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贡献,永远令世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