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

核燃料化学家。1932 年 10 月 25 日生。浙江镇海人。现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1989 年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燃料化学与物理化学研教室主任,1992—1995 年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生命起源国际会议学术委员、顾问委员,1995 年任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王文清还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会理事、铀矿冶学会理事和《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铀矿冶》杂志编委。

1953 年王文清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有机化学助教。1954—1956 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任物理化学助教。1956 年调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1983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系化学进化实验室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化学系进行生命起源和镧系热化学研究。1989 年 5 月受邀在比利时列日大学讲学。1989—1990 年受聘为访问教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系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

王文清从事化学教学 30 余年,先后教过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萃取化学原理、统计热力学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进化与生命起源等十余门课程。仅物理化学课程,她先后教过 14 届学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物理化学和统计力学教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她热爱教学及在教学中的突出贡献,1989 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并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王文清治学刻苦,夜以继日,科研中废寝忘食。1957 年她跟苏联专家学习,在放射化学领域最先发表“124Sb 标记三间(对)甲苯基锑及其二氯化物同位素交换动力学”论文。在核燃料化学研究中,她继承和发扬了徐光宪协萃理论,深入研究锕系、镧系的二元、三元协萃规律及其反应热化学,并结合萃取剂的辐射化学研究,提出协萃效应来改进 Purex 流程,对核燃料前、后处理流程有一定理论和实际贡献。她与合作者在金属硫蛋白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获 1995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名列第四)。

1982 年起王文清从事生命起源与化学进化研究。她首先亲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在合成氨基酸实验中引入 PH3 分子,产物中鉴定出 19 种氨基酸,该工作被日、美杂志引用为继 Miller、Oro 之后的一个重要进展。在生命起源中的对称性破缺与生物分子手性起源上的研究,她运用近代实验技术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1992—1995 年有多篇论文在国际生命起源会议上宣读,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王文清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她都事必躬亲,从具体做起,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表现了她在基础研究中的顽强毅力和豪迈雄心。她说:“常年教学,使我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汲取智慧,启发我的科学思维,使我更年轻快乐。教师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已的蜡烛,而是燃起学生奋发之心、唤回自己青春之心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