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镏生

物理化学家。1902 年 8 月 16 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卒于 1983 年 10 月 24 日。1924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1929 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攻读光化学和化学动力学,1932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燕京大学任教授。1948 年作为访问学者再度赴美国,在华盛顿大学用 14C 研究氰化物反应动力学。

蔡镏生 1949 年回国。1952 年到吉林大学创建化学系并任该系教授和系主任多年。他领导的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在甲烷氧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57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吸附、胶体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溶液吸附的研究”、“氰的光化聚合”、“加热温度和时间对热裂棉籽油的影响”等。蔡镏生早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就非常注意学习新的物理实验技术,他不

但熟练地掌握了光学和光谱技术、真空技术,而且还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玻璃吹制技术,几乎可以达到吹制真空扩散泵的水平。这对他日后进行科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他在氰基紫外光聚合和气体通过熔融石英的扩散速度的研究中,就是应用了这些技术。

蔡镏生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当他在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他那渊博的化学知识和高超的实验技能受到美国科学家的好评。当时蔡镏生的夫人正在美国圣路易医科大学工作,当蔡镏生访问结束时,圣路易大学研究院正式聘请他去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国去,培养中国自己的大学生。蔡镏生在追忆回国的情景时说:“当时正是我下船,而许多人在上船。”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他将一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包括从国外带回来的化学药品、仪器、扩散泵等)运到了长春,开始了艰苦创业。即使在十年动乱时,也无法阻止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他早年的一位学生、美籍华裔化学家来信这样说:“蔡镏生教授虽然辞世了,但他的崇高品德,将永远留在他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的思想里、精神里, 间接而又间接地传到无穷。”

1979 年蔡镏生为母校——培元中学题词“春风化雨降大地,桃李竞芳誉中华。”这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