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

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1928 年 2 月 23 日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无棣。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铸曾留学美国,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母亲系家庭妇女,云南哈尼族。兄弟姊妹共 11 人。

张存浩 1938 年入重庆南开中学读书,1940 年转到福建长汀中学。1943 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44 年转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1948 年为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1948 年赴美国留学,1950 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50 年底回国,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张存浩是傅鹰夫人张锦教授的亲侄儿,自 9 岁起便与姑父姑母生活在一起直至成年。张存浩早期的经历是与傅鹰工作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他自幼受傅鹰夫妇培养,学业优秀,在中学曾连跳两级,22 岁时获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他之所以报考化学,献身祖国科学事业,是与傅鹰夫妇的教育和帮助分不开的。据张存浩的回忆:“记得在福建长汀,我上中学时,每晚傅、张两先生和我攻读于同一盏小油灯之下⋯⋯傅先生向我谈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谈到了振兴中华,谈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指出一定要学好祖国的文化, 当时使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像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存浩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时,傅鹰夫妇正在美国,张锦也在密执安大学任教。在傅鹰夫妇影响下,张存浩学成归国,投身到祖国建设的行列中去。张存浩回忆道:“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每当我工作上有些成绩时, 傅先生总是很高兴地给我以鼓励。他多次把重要的图书送给我,累计达三四百册。”

张存浩 1953 年被晋升为副研究员,1962 年被晋升为研究员,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同时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86—1990 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 年 1 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同年 4 月底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第 22、23 届常务理事,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分子结构和光谱委员会委员,《科学》、《化学物理学》、《中国激光》副主编,《光谱化学学报》、《法拉第会刊Ⅱ》 编委。

张存浩从事科研工作 40 年,在发展中国急需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

激光和激光化学等学科领域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50 年代他与合作者研制了一种新的催化剂系列——氮化熔铁催化剂,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取得好的效果,获 1956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60 年代,他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该成果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70 年代,他开始从事化学激光

和激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在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多电子电离光谱和激发态分子的光谱和能量转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如在国际上首次采用离子凹陷光谱,测得寿命短至 100 飞秒的预解离解态分子的转动常数和寿命;用双共振电离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得到转动分辨的电子态传能数据,揭示了若干规律。

1979—1990 年,张存浩曾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1986 年他曾在旧金

山第 11 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上作题为“以快速预解离态为中间态的双振多光子电离光谱”特邀报告。张存浩作为中国的杰出学者,还曾在世界著名学府,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讲学,得到国际知名学者李远哲教授等的高度评价。1992 年 6 月,张存浩与大陆一些著名科学家首赴台湾,为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存浩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尊重知识,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

张存浩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求实与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旺盛的科学研究活力。他涉足的领域从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光化学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开创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

欣赏古典音乐和古诗词是张存浩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