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

化工实业家。原名葆元。1891 年 9 月 29 日生于上海市嘉定县,1953 年10 月 15 日卒于上海。1911 年毕业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曾任汉阳铁厂化验师、汉阳兵工厂制炸药课课长、燮昌火柴厂工程师兼厂长、上海炽昌新牛皮胶厂厂长等职。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之中。吴蕴初看到“味之素”的广告牌遍布大街小巷,意识到这种日常消费品有广大市场,如果自己能制造,不仅可以取代日货,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翻查资料,在家中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里,与夫人戴仪女士用瓶瓶罐罐加酒精灯着手试验。经过 1 年多的日夜辛劳,终于获得了一撮色泽洁白、味道鲜美的结晶体,即是后来的味精。

1923 年,一个小小的弄堂工厂在上海出现。这个小厂酸雾弥漫,很不受街道邻里的欢迎,但由于是中国货,产品质量上乘,很快为上海用户所接受, 取代了日本的“味之素”。这个小厂不久就在上海近郊择地建厂,成为闻名全国和东南亚的天厨味精厂,也为吴蕴初发展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

三酸、两碱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中盐酸更是制造味精的主要原料之一,一直由日本进口。吴蕴初从盐酸着手,1929 年创办了用电解食盐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的天原电化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吴蕴初却是我国氯碱工业的首创者。

电解食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氯气和氢气,除用于制盐酸及漂白粉外,还有部分氢气排放到空气中。吴蕴初想利用排空的氢气去合成氨,由合成氨再制硝酸。他认为如果硝酸厂能建立,那么中国的三酸就齐全了。当时上海已有开成硫酸厂,而且硫酸工业与电解食盐在生产上并无连贯性。1934 年他筹设上海天利淡气厂,生产合成氨及硝酸,全部工程于 1936 年完成。至此, 吴蕴初发展化工原料生产的愿望已初步实现。

吴蕴初不是留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家庭负担沉重,只能在有微薄津贴可拿的上海兵工学堂读书。他成绩优异,得到教化学的德国老师的器重,悉心培养。那时化学工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图书资料非常缺乏,吴蕴初就将其收入之大部分购买国外有关化工的书刊,以吸收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味精的试制成功,就是他钻研了许多国外文献资料的成果。

在创办天原电化厂时,吴蕴初以廉价购进了一家法国人在越南办的濒临破产的氯碱厂,把它搬到上海,并聘请了一位法国技师,希望他能指导生产技术。不料此人技术平庸,不得不由吴蕴初亲自带领中国技术人员一道安装,并逐步改善设备,引进新的技术,从而把一个旧厂改造成为先进工厂。天利淡气厂是花了 9 万美元向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厂购买他们用过的中型

试验设备而建成的。那时国内对高压工艺缺乏知识,故聘请了杜邦一位工程师,由他带领两名技工来中国负责装机调试,订立了 2 年聘用合同。在他们

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顺利地完成了工厂的建设。工厂开工后,吴蕴初即向法国购买硝酸厂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他亲自前往法国学习生产技术,回国后自己动手与厂内员工一起装机开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用合成法制造高纯硝酸的工厂。

八年抗战,吴蕴初在重庆和宜宾,先后建成了天原渝厂和天原叙厂。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为复厂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