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祥

分析化学家。1926 年 11 月生。安徽桐城人。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 年 11 月至 1960 年 6 月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深受名教授 Alimarin 院士的称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副博士学位。1960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评委、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会理事、防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顾问、中国化学试剂研究会顾问,《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

《冶金分析》编委、《分析科学》副主编。

慈云祥自苏联留学回国后持续不断地进行基础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前后40 多年,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在他的分析化学领域里表现为功力深厚和思路广阔,能够很好地适应和结合中国科学技术的实际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横跨无机分析和生化分析两大领域。

慈云祥早期主要从事铌和钽的萃取分离及其催化反应的研究,从而实现了在二氧化钛中可以测知微量的铌(或钽),并兼及铝和钼的这一分析方法。为此,他在 60 年代首先开辟了混合型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他领先进入多元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和共显色反应的研究,从表面活性剂和碱性染料的参与、有机溶剂的影响作用以及稀土异核协同荧光增强效应等方面,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和扩展。他首次发现了铂族元素的共显色体系,可用于同时测定两个铂族的元素。

1985 年以来,慈云祥逐渐转向生化分析领域,涉及酶法分析、核酸和核苷酸等的荧光和化学发光反应行为及有机小分子的免疫分析等。他的这些工作在国际上受到了关注,成果丰硕。他首次发现并研究了以金属卟啉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催化荧光反应,并将其用于免疫分析和核酸分子杂交分析; 在核酸化学研究中,他发现了核酸的多种发光反应体系,即核酸和脱氧核酸的发光行为不同,又有很高的灵敏度,既可以用于定量的测定,又可通过配合过程进行结构的探测,从而构成了分析化学的一个前沿,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慈云祥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多人,其中很多已成为分析化学的骨干。他的科研成果曾 5 次获省部级奖。慈云祥认为,治学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根底,根深才能叶茂。搞化学要十分重视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但不能停留在已观察到的现象上。从实验现象到理论的提高,如画龙点睛, 可以不断加深研究深度,提高学术水平。他还认为,现代搞科学研究,特别是实验性强的学科,科研集体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