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分子化学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世界高分子生产和科研人员的总数约占化学人员的 33%—40%。各种高分子学术刊物达到 200 种以上,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 1 万篇以上。

1949 年 10 月前,中国只有几家高分子加工厂,只能从酚醛模压粉压制电器零件以及从天然橡胶制橡皮制品。合成工业、科研和教育事业完全空白。1949 年 10 月后,中国逐渐开展高分子试制的科研工作。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有机玻璃和锦纶(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后来迁往北京,成为化学研究所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丁苯橡胶;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聚氯乙烯。当时中国科研人员的高分子方面知识非常贫乏。他们边学习边研究,不断积累高分子资料,培养科研人员。此后不久,各研究部门和一些大专院校逐渐开始了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为统一规划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在 1954 年成立了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制定了高分子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1956 年,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进行。国家对高分子科研非常重视,在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均列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

自从中国科学院 1954 年召开第 1 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到 1981 年,已

经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 9 次。中国还和美国联合召开了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讨论会;和日本联合召开了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和技术讨论会。1957 年,高分子科学的专业学报《高分子通讯》创刊,截至 1982 年该刊已

出了 12 卷 68 期,刊登了研究论文约 500 篇。学术会议的举行和学报的出版, 大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

高分子研究工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创始时期。在此时期,为了建立高分子工业,进行了一些大品种的合成试制工作,并结合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建立一些表征测试手段。同时,培养了大批生产与研究人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发展时期。由于新兴工业和尖端技术的需要,研究人员合成了许多高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强高模高弹高分子等。配合试制工作,扩大了高聚物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范围,开拓了结构研究领域,使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得到较快的发展。十年浩劫,高分子科研受到严重摧残。

第三阶段为深入研究时期。1979 年拨乱反正后,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研究了高分子的反应机理和有中国特色的高分子品种(如稀土催化丁二烯橡胶、衣着用的高分子纤维等),以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等。在高分子

物理化学和物理方面,由于新技术和新测试手段的应用,使高聚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性能的研究愈来愈精细,为阐明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事高分子科研的化学化工人员已占化学化工人员总数的 40%以上,凡是有化学系和化工系或材料系的高等学校,几乎都设有高分子课程,有些高等农、医院校也开设有高分子选修课。

到 1992 年,中国的乙烯总产量已达到 200 万吨,从世界第 15 位跃居第

8 位。到 1995 年底,中国现有和在建的乙烯生产装置共 18 套,年生产能力

为 308 万吨。

中国许多高分子化学家用毕生的心血及广大高分子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促进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的真正原因。量子化学家唐敖庆也曾一度转移到高分子的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