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兰
辐射化学家。1928 年 5 月 17 日出生。浙江余姚人。现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放射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同位素组成员、卫生部辐照食品卫生安全性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国际原子能机构辐射化学和辐射加工工艺新趋势和发展顾问组成员等。还历任中国核学会理事、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辐射研究学会会员、核工业部原子能机构顾问、放射化学与放射化工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同位素学会副理事长等。
吴季兰 1950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5 年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任讲师,1957—1959 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从事放射化学、辐射化学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辐射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兼职教授。吴季兰擅长有机化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曾讲授有机化学、原子核
物理导论、辐射化学、化学动力学等课程。
他在以下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对辐射化学动力学与能量传递动力学的研究。他以寻找合适的化学探针来区分活性粒子,并研究其反应性能;综合脉冲辐解和分析终产物所得动力学数据,以探求辐解反应机制。其中在 CCl4、KCN 水溶液、乙醇等的辐解机理和磷酸三丁酯一烷烃体系能量传递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关注。
对食品辐射化学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了辐射化学在制定辐照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中的作用,并建议开展国际合作,以解决辐照食品检测、分析方法,促进辐照食品商业化。其主要论点和方法已为有关部门和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有关攻关课题所接受,这将有助于提高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从而促进其推广。为此,他受邀参加 FAO/IAEA 辐照食品分析检测方法(ADMIT)协调研究计划,并与德国 Max-Planck 研究所辐射化学教授长期合作研究。
进行了中草药主要成分模式的辐射化学研究。他总结了中草药主要成分辐解规律和抑制辐解的方法,以确保中草药辐射灭菌时的安全性。还深入研究了用辐射化学方法测定黄酮类代表物(黄岑甙)结构中的活性部位和修饰其结构的方法。
较早开展了辐射工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如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化。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辐射化学的研究,他发现了 HCN-H2O 或 HCN-H2S 等混合气体,在气相状态或浓集于特种固体表面时,经电离射线照射可形成生物有机分子。并提出了磷氧键的激发在化学进化中的作用。
在核燃料后处理萃取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辐射化学方面,他详尽地研究了磷酸三丁酯和离子交换树脂的辐解动力学,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方法。
吴季兰多次在辐射化学和辐射工艺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和应邀作报告,获得好评。并应邀担任第 2 次亚洲地区食品辐照计划委员会会议主席、第 8 次国际辐射加工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第 5、6 届中日辐化双边会议中方主席,辐射工艺国际会议和太平洋地区核能会议等组织委员或程序委员, 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辐射加工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等顾问组成员。
吴季兰治学严谨,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他在讲课中常常鼓励学生课堂多提问,采用分析的方法来消化所学知识;在研究中,他诱导学生向交叉学科发展,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实验,一般应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获得数据,并采用独立重复的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他经常提醒学生应及时处理实验数据,以求有所创新。同时,他认为应用课题亦必须结合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他鼓励年轻的同事勇于开创新的方向,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吴季兰的夫人王文清也是一位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