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江苏无锡人。号雪邨。1818 年出生于一个较殷实的家庭,5 岁时其父就去世了。19 世纪 60 年代,太平军攻打到苏州、无锡,建立了政权,徐寿不得不放弃应考科举的八股文,而改习所谓格致之学。1855 年后的几年,徐寿去上海从合信的《博物新编》中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且做了一些化学实验。1861 年,由于徐寿“能晓制造与格致”而被吸收到曾国藩手下当幕僚。1867 年徐寿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对船炮、枪弹有所发明,能自制强水、棉花(即硝棉)、药汞(雷汞)等等。但徐寿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还在于译书,前后达 17 年之久。

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的书籍共 13 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著作。

《化学鉴原》(1877 年)影响较广,书中概述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性质,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译书困难很多,有些名词要自己拟定。《化学鉴原》中已有元素 64 种。徐寿提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命名了铀、锰、镍、钴、锌、镁等,这些命名后来也被中国化学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下来。翻译名词之所以重要,是关系到化学在中国生根的大问题。徐寿译的《化学鉴原续编》, 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是专论无机化合物的,其中叙述到 1875 年发现的新元素镓(Ga);《化学考质》是译自德国伏累森纽斯(R.Fresenius,1818—1897)的定性分析;还有《化学求数》(定量分析)、

《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等书。再加上徐寿儿子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定性分析)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制酸、制碱等化工方面的著作),上海江南制造局前后共出版 8 种化学书籍,可谓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化学知识。

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译书时间间隔较短,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元素周期律(1869 年)、电离学说(1887 年)并未包含。尽管如此,徐寿等人翻译的西方化学书籍仍是 19 世纪中国科学上的重大事件。

《化学鉴原》中的一页 《格致汇编》创刊号封面

徐寿还热心于化学教育和知识交流。1875 年徐寿与在上海的爱好科学的朋友创立了格致书院(现为上海格致中学)。这书院是一所带有理科进修学院性质的学校,不时公开演讲化学等自然科学问题,有时还进行“课堂示教” 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程度的制造氧气、氢气等的课堂示教,但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

徐寿在 1876 年创刊了《格致汇编》,这是一本月刊,1890 年改为季刊。在它 16 年(1876—1892 年)的存在期间,由于中间停刊两次,实际上发行 7

年,共出 7 卷 60 册。该期刊主要介绍欧洲的科学知识,名义上是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主编,实际上主要执笔者是徐寿。1875 年起,傅兰雅积极参与了创建上海格致书院的事务。1876 年傅兰雅参与创办了

《格致汇编》,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格致汇编》创刊时印数为 3000 册,

到 1890 年复刊后,印数增至 4000 册。该刊除向国外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神户、横滨发行外,国内主要销售于沿海沿江各省市和通商埠头。由此可见,西方科技知识在我国传播之广和《格致汇编》影响之大。

徐寿有两个儿子学化学。一个叫徐建寅,1845 年生。初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帮助父亲做翻译工作,后曾在我国驻德使馆当过参赞,1901 年在武汉试验无烟火药时不幸被炸死。另一个儿子徐华封,也曾做过翻译书的校对工作,后来他办了肥皂厂,成了早期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在《清史稿·徐寿传》都有简单的小传。徐寿嫡孙徐家宝译有《炼钢要言》、《航海章程》等书。

徐寿卒于 188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