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

化工实业家。名源让,字旭东,又名范锐。1883 年 10 月 25 日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今汩罗县范家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其兄范静生在长沙当教员过日子。当时湖南的一些激进的爱国知识分子,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起来组织“南学社”,探讨变法强国之路。范静生便是“南学社”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范旭东一面读书,一面为其兄秘密传送《湘报》、《民报》之类的进步刊物和传单。范旭东少年时代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此后一生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范静生为了逃避清政府的缉捕,便携其弟范旭东于1901 年东渡日本。范静生抵日后,便与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华兴会”取得联系,继续投入反清斗争,而范旭东则入清华学校补习日语,第二年转入歌山中学,1904 年升入冈山高等学堂。范旭东目睹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繁荣而更加愤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表达他的报国之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范锐。中学毕业时,他打算读医,对同学说:“中国人要站起来,首先要有一副钢筋铁骨的身躯!”但听到一位维新志士说:“即使是钢筋铁骨的身躯,何以抵挡得住洋枪洋炮的进攻呢?再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中国人的大‘烟病’。”这使他深受启发,毅然放弃了学医的打算,决定改学军工。大学预科结业前夕,他将自己的抱负向酒井佐保校长透露,不料遭到酒井佐保的讥讽:“待君学成,国土疆无,中国早亡唉!”他愤懑至极,在他的照片上写下誓言:“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撮像立誓之证⋯⋯男儿男儿勿忘之。”他又一次放弃了从军报国的志愿,最后选择了科学与实业救国的道路。1909 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理论化学系。1911 年学成回国,踏上了以科学和实业振兴中华的征程。

范旭东回国后,曾在财政部制币厂短期任职。1912 年他作为我国官方代表被派赴欧洲考察盐务。他看到德、奥、意各国盐业发达,提盐工艺先进, 产品质量优良。比较我国的食盐,均系土法熬制,大都夹杂泥沙,色黄味涩。因此,外商的瓶装精盐充斥着我国各通商口岸,且倍受欢迎。范旭东深感改良“国盐”迫在眉睫。不久,便辞去了财政部之职,于 1914 年冬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塘沽,与景本白、李烛尘等创办了我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座食盐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决心改良国盐抵制洋盐倾销。他亲任公司经理兼技师,用钢板锅做蒸发器,用瓦缸做化盐桶,采用溶盐、蒸发、冷却、再结晶等工序终于制出了纯度高、色泽好的精盐,以后又经改进,产量逐年提高,质量稳步上升。

天津塘沽永利碱厂

1920 年范旭东与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制碱

企业——永利碱厂(天津碱厂前身)。他们克服了技术、设备、资金、经营等一系列困难,历时 9 年,终于攻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垄断和严密封锁的“苏尔味法”制碱技术,成功地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29 年,日产 100 吨。1931 年,最高日产达 180 吨,产品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同类产品相抗衡。这一巨大成就标志着我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崛起,从而结束了帝国主义者以一盎司黄金一磅碱的不等价交换来掠夺中国人民血汗的历史。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与纯碱有关的玻璃、纺织、印染、食品、造纸、制革、酿造、医药等民族工业的兴起。

30 年代初,欧美各国及日本的硫酸铵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范旭东面对这一状况,心急如焚。他认为需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了。1934 年,由他担任总经理,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创建我国民族化工史上第一座合成氨氮肥企业

——南京永利宁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前身)。经过 2 年奋战,一座以硫酸铵为主要产品、以硝酸、硝铵、硫酸为辅助产品的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终于在扬子江畔卸甲甸矗立起来,并一次试机成功。范旭东无限喜悦地说:“中国基本化工两翼——酸与碱已经成长,听凭中国化工翱翔,再也不担心基本原料缺乏了。”南京永利宁厂的创建,是中国化工向着现代化工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因此,范旭东和侯德榜是我国现代合成氨工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天津、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范旭东苦心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永利宁厂先后遭到破坏或沦落敌手。1938 年初,范旭东决心重起炉灶。1941 年终于在四川五通桥建成了永利川厂、在四川自贡建立了精盐厂。他为全力支援抗战,还在川西一带兴办了许多小化肥厂、小化工厂、陶瓷厂、炼油厂、砖瓦厂、制药厂和小煤窑等,使四川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化工的新基地,而且成为中国综合性民族工业的摇篮。

此外,范旭东曾于 1924 年在山东青岛创办过永裕盐业公司。同年,在连云港创建新浦精盐厂。1922 年他还在天津创办了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工研究社。毛泽东曾高度称赞范旭东是“我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范旭东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他认为“一切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这是他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他在与侯德榜合作的过程中,俩人也结成了生死之交。侯德榜对范旭东十分钦佩,称范旭东是“值得帮助的人”。范旭东也对侯德榜十分信任和器重,他曾说过:“我是总经理,侯先生是永利的技术台柱。如果要我这个总经理下台倒是可以,而侯先生离开永利则万万办不到。”1941 年初,当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转入工业试验成功之后,范旭东无比喜悦和兴奋。在 1941 年 3 月 15 日的厂务会议上,范旭东正式提议将这一新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并起草贺信遥寄当时在美国的侯德榜表示

祝贺。

范旭东常说:“一个工厂不但要出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出经验,出人才。” 1949 年,周恩来同志驱车前往北京的永利办事处,看望刚从国外归来的侯德榜时,曾高度赞扬范旭东培养人才的业绩,并形象地称永利是“人才篓子”。而范旭东正是这只“人才篓子”的编织人。

范旭东还是学会工作的热心人。他是中国化学会等学术团体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42 年和 1945 年,他先后任中国化学会副会长和理事长。1928 年, 他曾捐款创立《海王》杂志社,定期出版和发行《海王》旬刊,使其成为我国最早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化工学术刊物之一。

范旭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化工实业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南京陷落前夕,他曾与侯德榜等作出决议,命令永利宁厂全体职工全力以赴, 将全部合成氨用来生产硝铵,以支持金陵兵工厂的军火生产。1937 年底,范旭东去香港,日本帝国主义者想迫使他为其侵华行径效劳,范旭东大义凛然,愤然高呼:“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举丧,不受奠仪”,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崇高民族气节。

1945 年 8 月日寇投降,举国欢庆,范旭东满怀胜利的喜悦,从美国筹借

到 1600 万美元贷款,风尘仆仆回到祖国。他响亮地提出“以新的作风,新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时代,为国家求建设,求进步”口号。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去实现他要在全国建设十大化工联合企业的宏图时,国民党当局却以“未经批准”为由,不予担保,泼了一瓢冷水。范旭东气愤成疾,于 1945

年 10 月 4 日在重庆沙洲坝寓所病故,终年 62 岁。

毛泽东敬送的挽联悬挂在范旭东的遗像对面,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工业先导 功在中华

周恩来和王若飞同志合送的挽联上写道:

奋斗垂卅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憾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