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1928 年 10 月 1 日生。福建省莆田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在初中就酷爱化学,在家中做简单的化学实验。从莆田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0 年,他看到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不少病人因缺乏药品而遭受病痛折磨时,毅然选定了难度较大的“新法合成氯霉素”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经过 27 次的反复实验,终于在 1951 年合成出生产氯霉素所需的一种中间原料,成本比从美国进口的低了一半。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 30 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他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合成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编委,甘肃省药学会副理事长。
50 年代初期,黄文魁参加了朱子清领导的贝母植物碱研究。1955 年初,
26 岁的黄文魁基于人们用硒脱氢方法未能将贝母分子充分打开的失败经验,大胆提出把用锌粉蒸馏和硒脱氢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他们终于首先确定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形甾体,得到国际化学界的赞赏。此项研究获1956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7 年加拿大化学家人工合成贝母素甲成功, 进一步证明当时所确定的骨架正确无误。
碘杂环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有机化合物。黄文魁于 50 年代中期就
对这一化合物进行研究,并于 1956 年首次成功地利用硫酸亚碘酰合环法合
成了碘杂环化合物,随后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合成了 30 多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碘杂环化合物,并发现了它们的一些奇特性质。该项成果获得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三尖杉是我国特产植物,含有微量的酯类生物碱,其中有 5 种酯碱具有抗癌活性。1973 年 5 月,兰州大学三尖杉课题组在黄文魁领导下首次成功地合成了脱氧三尖杉酯碱,经临床试验,证明对白血病有缓解作用,尤其是对恶性很大的红白血病具有毒性低、疗效好的特点。该项研究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脱氧三尖杉酯碱的合成成功,为其他 4 种酯碱的合成提供了重要
经验。除三尖杉酯碱外,黄文魁小组共合成了 4 种,该项成果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的试探合成研究是在卢嘉锡教授领导下由黄文魁小组进行的。从 1978 年底开始,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得到一种新的铁钼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晶产物,研究证明这是属于新颖的二元金属笼包状化合物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固氮活性的结晶化合物,该研究成果获 1980 年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黄文魁是一位经验丰富、实验技术高超的化学家。1980 年,他与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 J.Meinwaed 合作,进行两种新的昆虫激素的合成。他仔细分析了 Meinwaed 原来设计的合成路线,推敲了他们费时 2 年尚
未突破的关键所在,然后另辟蹊径,连续奋战 4 个月,得到了人工合成的纯品。接着又很快实现了另一种昆虫激素的人工合成。得到 Meinwaed 的高度赞扬,提出愿意同黄文魁教授进一步合作。
黄文魁科研水平高,科研道德更高。卢嘉锡教授曾赞扬说:“文魁同志不愧为一位学术工作中的良师益友;他经验丰富,却谦虚谨慎;思路敏捷, 却又一丝不苟;对青年同志既认真指导,又相互尊重;既严格要求,又身体力行;在关键性的实验操作方面,不管它是多么平凡,都事必躬亲,亲自动手,保证实验任务的胜利完成。”
黄文魁于 1982 年 12 月 24 日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评议会议,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当人们找到他难以辨认的遗体时, 他的烧成焦黑的手依然紧紧抱着装有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样品的手提包,黄文魁就是这样为化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终年 54 岁。1986 年甘肃省科协在兰州科学宫为他立了纪念像,以缅怀这位献身化学事业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