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1912 年 3 月 8 日生于江苏无锡,1984 年 2 月 10 日卒于北京。出身于诗书之家。曾用名王序六。1931 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935 年毕业。1936 年 4 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1940 年 4 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41 年 7 月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当时在贵州遵义)。1950 年 9 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1953 年北京医学院(现改为北京医科大学)成立,王序历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系主任和药物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序是一位药物化学家。他早期主要致力于中草药成分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用经典的有机化学方法成功地研究了土大黄、丹参、射干等中药成分,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同时还开展了天然成分的合成研究,完成了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并发表了一个合成稠环角甲基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950 年,王序在教学的同时,先后领导了对中药益母草、鸦胆子、玉米须、鍻生藤、猪尿豆和吊群草的研究。在研究中草药的过程中,他提出利用先进技术,用酶和受体系统作为寻找中药活性成分的工具,从而加快了研究速度和提高了研究质量。他现已整理出 200 味中药,用 15 个酶和受体系统, 已经找到一些对决定受体有活性的新结构类型。

1958 年王序提出要建立系统研究碱基、核苷和核苷酸合成方法的科学体系,结合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寻找新药。1961 年他建立了核酸化学研究室,系统地研究了硫代糖和脱氧糖的合成,以及嘧啶、嘌呤类核苷和碳苷的合成。其中一些三嗪类化合物和它们的核苷,经证明是有效的抗癌剂。在此期间, 他还取得一项创造发明,即利用对羟基含氮杂环的不正常与甲苯发生磺酰化反应,开辟了合成该环系的新途径。这一成果已列入国家科技档案,并获 1964 年国家发明奖。

1970 年王序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增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和增强体内的激素调节、调节酶系统的能力作为扶正的两条途径。他从研究 C—AMP 的作用机制入手,达到既可抑制 DNA 和 RNA 的合成,又不杀伤细胞,为寻找具有特异性和较强生物活性的抗癌剂提供了依据。

在合成药物的生产方面,他先后指导了先锋霉素、新诺明(磺胺药)和阿糖胞苷的合成。

王序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水平,为培养人才,贡献出毕生精力。他学识渊博,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别具一格。他一贯强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仅亲自指导教学计划的制订,而且极其重视实验。在他的指导和要求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短期

内完成 3 倍于学生的实验量,而且还要写出心得体会。他还规定青年教师由老讲师或副教授负责具体培养的导师制,边完成教学任务,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王序还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他特别热心于学会工作,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广大会员的尊敬和信任,对促进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曾历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对推动这些学会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他还参与修改中国 1960 年起草的《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

1976 年后他更是排除一切干扰,积极投入科研和教学。1977 年,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对β-内酰胺抗菌素、四环素类、前列腺素类、长春花碱的半合成,以及 Ansa 大环类化合物的研究作了详尽分析,撰写 5 万多字的文献综述。王序还是国务院医学评议组成员。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下面这副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师生送给王序的挽联,如实地反映了王序的一生,也表达师生对王序的崇敬和怀念:

披肝沥胆诚诚恳恳为了祖国未来呕心沥血点点滴滴付与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