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
无机化学家和胶体化学家。1901 年 4 月 30 日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9 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1924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 年考取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1929 年获硕士学位,1931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7 年再度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1948 年回国。1949 年 10 月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兼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无机化学》杂志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戴安邦是 1932 年成立的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1934 年创办《化学》杂志,并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达 17 年之久,对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963 年创建了配位化学研究室,1978 年扩大为研究所,是迄今我国这门学科唯一的研究机构。在他的领导下,已形成了一支以中年教师为骨干的研究队伍。自 1976 年以来,该所已发表论
文 200 多篇,有 7 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戴安邦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进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自 1932 年发表了博士论文“氧化铝水溶胶的本质”以来,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位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所发表的 120 余篇论文都已收入化学文献,为中外学者所引用。其中,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论”澄清了 100 多年来关于水溶液体系硅胶聚合作用的各种片面而自相矛盾的报导,是该领域内第一个定量理论,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承认,已收入到一些权威性的专著和教材之中。在固氮研究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工作,论证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的活性中心是铁原子簇,提出了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和氢活化的机制以及氨合成的动力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多酸多碱方面, 1982 年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加以总结,以“酸碱聚合研究 50 年”的论
文向中国化学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作了报告,受到了高度评价。
戴安邦从事化学教育 60 多年,开设过普通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
胶体化学、有机化学和吸附理论等 10 余门课程,为培养化学人才费尽了心血。曾提出“启发八则”,极力主张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尽量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他说:“全面的科学教育要求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自然科学的实验课是实施全面科学教育的有效教学形式”。他的这些主张对我国化学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材《无机化学教程》(1957 年),在我国曾风行 20 年而不衰, 还主持编写了《配位化学》。发表科学论文 400 余篇。
戴安邦业余写诗,他的诗极富教育意义,他写道:
有人说我有天资,我的诀窍我自知。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
科学求真理,真理给自由。逆理必困厄,顺理有余游。
1980 年 11 月戴安邦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 年 10 月《化学通报》编委会向戴安邦先生赠了一幅“情长万里” 的贝雕,上面的贺词是:
创《化学》,历艰辛,功绩卓著传知识,育人才,德高望重
1992 年 8 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 60 周年时,创始人中健在者尚有 2 人,
戴安邦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