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汉民

高分子材料化学家。1933 年 10 月 10 日生。广东省揭阳县人。1955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55 年 9 月至 1956 年 9 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6 年 10 月后到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60 年 12 月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 年 1 月回国,在 1962 年底以前任职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63 年以后任教于中山大学。1983 年 5 月晋升为教授。1987 年 2 月到 1991 年 5 月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1 年 4 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兼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汉民自 50 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结晶形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1959—1962 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18 篇于《苏联科学院报》、美国的《高聚物科学》、日本的《化学》及中国的《高分子通讯》等刊物。在苏联科学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于 1959 年和 1960 年分别获青年科学工作者论文二等奖和一等奖。

60 年代初期,曾汉民负责承担化工部和农垦部下达的任务,从事橡胶接枝改性塑料以及广东省下达的纤维接枝改性的研究。他在中国首次研究成功橡胶增韧塑料 NAS、NASC、ABS、ABSC 等,并成功地应用于国防军工的急需产品中,在中山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改性塑料中间试验厂。

70 年代后期,曾汉民负责承担国防科工委和国家科委下达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1977—1989 年间,他建立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和“863 计划”高技术新材料项目。在国内外先后发表了有关碳纤维及其复合

材料、活性碳纤维、离子交换纤维方面的论文 200 多篇,获专利 4 项,并开发了一批新材料应用于军工和化工、体育器材、纺织机械等。

曾汉民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为历届研究生主讲《高分子多相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能》课程。他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他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提高,尽可能创造条件把中青年教师推向第一线,使他们更快成长。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是国家教委批准的接收高分子多相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的访问学者点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研究生点。他结合国家任务,自 1978 年以来共招收了 27 名硕士研究生和 8 名博士研究生以及一大批进修人员。

曾汉民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获得了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8—1979 年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奖、1987 年国家发明铜牌奖以及多项省级的奖励,1984 年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5 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

者”称号并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0 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 年 4 月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863 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表彰他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七五”期间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汉民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到罗马尼亚、巴西、瑞典、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并被推荐为国际材料研究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1983 年 12 月参加联合国召开的国际碳纤维应用会议,应邀在大会上作报告,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聘为专家顾问。1986 年 5 月应邀在美国召开的第 1 届国际复合材料界面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被邀请为国际复合材料界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高新技术新材料快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