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铁
有机化学家。又名彼得萨。1900 年生于福建闽侯。少年时在福州求学, 后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被选送到美国留学,攻读化学,1926 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约 30 年代中期曾继庄长恭之后在德国格廷根大学温道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萨本铁留在北京任辅仁大学教授,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在欧洲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萨本铁移居美国,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萨本铁是中国 30 年代最著名的化学家。1927—1937 年,共发表了近上百篇科学论文。萨本铁的主要贡献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这在有机化学的早期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萨本铁及他的学生经过艰苦的研究,测定了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这些数据被欧美等国的学者所采用。因此,1935 年前出版的欧美教科书中常有萨本铁的名字。
萨本铁除从事基础研究外,也偶尔涉足应用研究。例如,萨本铁在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是测定中国荔枝的维生素含量。回国后,他曾测定北京市场上蔬菜的维生素 C 的含量以及市民膳食中的维生素 C 摄取量。后来他转向合成血液凝固剂维生素 K。他还合成了用途广泛的女性荷尔蒙雌素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