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无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1920 年 10 月 27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他自幼勤奋好学,曾获得浙江省中学数理化比赛优胜奖。由于父亲早逝,家境困难,1939 年从浙江大学附属的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后,不得不任家庭教师以度日。徐光宪在困境中奋进,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40 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4 年 7 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4—1945 年他任上海宝华化学厂技师。1946 年初至 1947 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8 年初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化工系。同年夏天,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暑期试读班中成绩名列榜首,被该校录取为研究生,攻读量子化学,并被聘为助教,1 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0 年 7 月他被选为美国 Phi Lamda Upsilon 荣誉化学学会会员, 被授予象征能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1951 年 3 月完成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 Sig-ma Xi 荣誉学会会员,再次被授予“金钥匙”。

1951 年,徐光宪携夫人高小霞几经艰难终于回到了祖国。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在十年动乱中,徐光宪受到了隔离审查和下放江西农场劳动等,但他回到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就认真工作,在北京大学一干就是 40 多个春秋。至今他仍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 年 11 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徐光宪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 22 届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无机化学》等刊物副主编。他还任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和包头钢铁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由于徐光宪的科学成就突出,1989 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1985 年 9 月担任第 1 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会议副主席,1987 年 8 月担任第 25

届国际配位化学大会主席,1991 年 8 月又主持召开了第 4 次亚洲化学大会。他还是《国际量子化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顾问编委、《镧系和锕系研究》(Lanthanide and Actinide Research)顾问编委以及国际稀土会议执行委员会委员。

徐光宪 1987 年在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作报告

徐光宪的研究领域横跨物理化学、原子能化学和无机化学,并且注重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徐光宪自 1951 年回国后,在我国较早地开设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课程。

1954 年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质结构课的师资。他所编著的《物质结构》一书曾经 5 次印刷,印数达 10 万余册,该教材 1988 年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1978 年他在给研究生开量子化学课时,又编写了《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一书,得到广泛的好评。

徐光宪曾工作于不同的学科领域。50 年代末,他调到技术物理系从事原子能化学研究,开展了多种萃取剂对锕系元素(主要是铀)的萃取化学研究, 特别是对螯合与中性络合的协同萃取研究。70 年代初,他回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以其萃取分离锕系元素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事我国丰产元素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研究,总结出串级萃取理论,同时开展稀土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量子化学领域中,他对化学键理论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xcπ结构规则和分子片的周期律。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研究,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作者黎乐民、任镜清),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40 年来,徐光宪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广泛积累资料,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他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各门学科表面上相差很远,但其内在规律和研究方法往往可以相互借鉴。把其他学科中的概念、方法移植到本学科中来,就是创新。当实验事实与现有理论发生矛盾时,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与推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也是创新。

徐光宪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家中书房(1989 年 10 月)

徐光宪在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说:“做基础研究要有应用背景;而做应用研究,一定要深入探讨机理, 否则不可能超越前人。”1976 年他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并在全国举办讨论班时推广,把我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在全国几十个工厂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徐光宪还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以及任镜清、严纯华和黎健等一批优秀博士。

徐光宪的著作甚丰。40 年来,他与合作者在国际和国内一级学报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 8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