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1899 年 5 月 25 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67 年12 月 8 日卒于湖北省武汉市。1915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0 年秋,

赴美公费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后又转攻化学,于 1926 年 6 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有选择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作用。

曾昭抡 1926 年夏回国,先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任化工系系主任。1931 年秋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各大学里设备完善的化学实验室一间也没有,教师讲授化学课很少做实验。曾先生为扭转这种局面,添设备、买药品,扩建实验室,促使化学这门学科的实验研究得到加强, 同时还建立了大学生必须做毕业论文的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1932 年 8 月,曾昭抡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在南京创建了中国化学会,并

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学报》的前身)的总编辑,达 20 年之久。他还多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长和常务理事。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转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春,学校由长沙迁往云南时,他参加赴滇步行团,和许多青年学生一起,从湘江岸边一直步行到昆明,历时 68 天行程 1663.6 千米,谱写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1944 年曾昭抡在昆明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是早期的民盟成员之一,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深受进步青年学生的爱戴。他与著名的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常有联系,主动参加了各种时事会、讲演会,组织抗日宣言等活动,发表了反蒋、抗战、争取民主的言论,对青

年学生很有影响,成为当时西南联大有名的进步教授之一。

1949 年 10 月,曾昭抡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同时兼任全国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为祖国科学的发展培养了几代人。曾昭抡培养人才有如下特点:打基础,抓外文;通过科研和实验;通过著书立说; 发现人才,重点培养。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就是由他培养起来的。

曾昭抡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在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特别是对有机氟及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制备胺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分析化学方面,对有机化合物元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和改良,曾发表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其中他所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熔点测定仪,曾为我国各大学普遍采用;在有机理论方面,和孙承谔等曾提出一个计算化合物沸点以及计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点的公式。

1957 年曾昭抡主持起草《科学纲领》,后被错划为“右派”。1958 年应李达校长的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担任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创办了元素有机化学的专门化,先后建立了有机硅、有机氟、有机硼和元素有机高分子化学等科研组,对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论文,编写了 300 多万字的元素有机化学讲义, 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参考书,他是我国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他还参与我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工作,参加审订的化学名词 15000 多个。

1948 年曾昭抡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对我国的科学、教育和学术团体等方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化学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