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于计划与市场

长期以来,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形式上仿照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中国也不例外。毛泽东、刘少奇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但在实行计划经济这一点上,他们都没有突破。毛泽东有一个论断:“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20)刘少奇也说:“社会主义经济,要有统一的国家计划。”(21)这些论点,大体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形式的基本看法。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就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毛泽东、刘少奇都对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弊端有所察觉和分析,并且提出和采取了许多革故鼎新的措施,努力探索改革的新路。

毛泽东 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对计划经济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提出了严肃批评。1958 年,他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针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法则”批道:“我们是否研究了、掌握了、学会熟练地应用了这个客观法则?我们的计划是否完全反映了这个客观法则?”表达了他对计划体制的疑虑。他还针对书中所说社会主义商品“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批道:“限于个人消费品吗?不,在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呢?不。”(22)当时有人提出取消商品交换,实行统一调拨,把人民公社的经济办成自给自足的经济。这实际上是一种否定和取消市场的观点。毛泽东对此作了尖锐批评。1958 年11 月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修改文件时指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价值、价格和货币仍然将起它们的积极作用。”(23)他还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和“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等著名观点,实际上已经在探讨计划和市场互相补充、结合的可能性。以后,毛泽东又多次试图进行旨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经济体制调整,但由于总体上“左”的思想的发展,这些尝试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自由市场等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统统割掉,致使市场调节极度萎缩,其恶果是众所周知的。

同毛泽东的探索相比,刘少奇走得更远。1955 年底刘少奇在听取中央 30 多个部门汇报时,就提出走向市场的问题。他举例说:捷克斯洛伐克的皮鞋有几百种样子,我们就统统买来看看,搞出各种式样的产品来;服装设计也要搞,不要以为搞时装就是资本主义;要专有一些人研究消费者的需要,想出许多新产品新花样。1957 年 4 月刘少奇在一次南巡中,一路大讲计划和市场,提倡开发自由市场。4 月 7 日他在广东说:“自由市场开放,可以使经济生活组织得更好一些,计划经济更完善。”“社会主义搞计划只能搞个大的项目,凡我们计划不到的,自由市场就可以钻空子。”(24)4 月 27 日他在上海说: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性,但是计划性把多样性、灵活性搞掉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多样,而实际上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结果搞得简单了、呆板了。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即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灵活性(25)。怎么样才能使经济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呢? 刘少奇认为,就是要利用自由市场,“不止商业上有自由市场,还有地下工厂,另外,农业上还有家庭副业、自留地。我们要允许一部分资本主义商业、工业、地下工厂,让他钻空子。”(26)他还说:有些东西我们没有规定价格,是自由市场的价值法则指挥着生产,指挥着农民进城;我们用计划不能指挥生产的东西,就让价值法则来指挥。1959 年 11 月刘少奇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他明确表示:武汉、郑州

会议时,有些同志认为商品将要很快地消灭,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只要不取消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就不能取消。

刘少奇还较早地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他亲自抓生产资料流通的改革工作,派工作组到石家庄等地调查,指导国家物资管理部门在北京、无锡、株洲、徐州等地进行改革试点,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管理生产资料。从 1962 年 3 月到 1965 年 9 月,他先后八次召集国家物资管理部门研究这个问题,提出:物资部门实际上是管理生产资料的商业部,它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物资工作就是个市场,是生产资料的市场。”在此期间,刘少奇还提议林业部门通过调整价格来刺激木材合理生产;要求劳动部门少用固定工,多用临时工、合同工;组织企业试办托拉斯以推动走向市场等。这些举措的实质,就是探索用市场机制来改革旧体制。可惜,“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这些改革试验中途夭折了。

历史进入了 90 年代。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和改革局面,同毛泽东、刘少奇在世时相比,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但历史不能割断。如果没有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人 50 年代以后取得的建设成就和积累

的经验教训,就不可能有 80 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今天在经济建设上实行的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不正是他们几十年间辛勤探索的继续和发展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