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贯彻“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战略思想,使上海经济建设

获得了 10 年的大发展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城市,重要的经济中心,它的工业规模和实力居全国之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十大关系》发表后,党中央、毛泽东正式确定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1956 年 5 月, 陈云带着毛泽东“上海有前途的,要发展”的重要指示来到上海,向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工商界人士进一步阐明了党中央关于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基地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上海的经济建设来讲无疑是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所谓历史机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予的一种大发展的机会,它的出现有主观和客观原因,即主观的需要和客观的可能。毛泽东确定的“利用和发

展沿海工业”的战略思想以及党和国家根据这一思想作出的相应的经济政策,给上海经济建设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机遇。

上海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深入领会“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的战略思想,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贯彻这一思想与上海的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推动上海工业的发展。1956 年 7 月,在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会议上,市委以“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作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一五” 期间的经验教训,深入地分析了上海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⑦的上海工业建设方针并得到会议的确认。这一方针为上海工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海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一)“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内容是“充分利用上海工业潜力, 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⑧。其中心环节是充分利用上海近百年来形成的工业基础,利用它原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使之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同时对上海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的发展,解决落后的设备、技术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要求的矛盾,对现有的工业进行必要的经济改组和技术改造,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扩建和改建。根据国家需要,上海的重工业除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发展。其中上海的机电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制造中小型机械,特别是精密机械的基地之一:钢铁工业发展成为利用附近的地区铁矿的生产小型钢材的基地。其他如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电力工业等都有适当的发展。轻工业方面,在有可靠的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需要量较大的行业,扩大生产,同时努力试制和生产新产品。

(二)“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手段是使上海工业结构合理化, 进行必要的工业大改组。上海老工业基地的特点是,原有工业企业规模很小、数量众多。因此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正确地进行工业改组对上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开始全面建设的十年中,上海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大改组。“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确定后,首先为了改变私营工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产品重复、技术落后和管理分散等不合理状况,使他们在生产关系变革以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海在 1956 年至 1957 年进行了第一次工业改组,

有计划地合并、集中、联合,把全市 2 万多家工厂,按行业成立了 83 个行政性专业公司,实行归口领导,从而对工业组织结构实施大调整。这次改组的方法是以按行业合并为主,辅以必要的外迁。通过改组,扩大了企业规模,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初步改变了上海工业分散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958 年至 1960 年,上海进行了第二次工业改组,改组范围遍及各工业局。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基本建设,建成一批重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同时,对原有国营、公私合营企业进行裁并、改建、扩建组成大型企业,从而形成了大批量的、能成套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改组中发展了部分新产品和新兴工业,扩大了上海的工业门类。这次改组,在推进上海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方面获得了积极的成果;某些行业和某些企业,在工业布局、结构或协作条件方面获得了合理调整,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得到加强,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这次改组是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产生“重重轻轻”倾向,即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2 年至 1965 年,上海在贯彻“八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方针中与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结合起来,进行了第三次工业改组。在这

次改组中,注重纠正“大跃进”和第二次工业改组中造成的失调,在调整中结合做了许多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按照“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原则进行稳妥的处理,做到“下中有上”,“退中有进”取得明显效果。在一次全国计划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曾讲:就全国地区来看, 上海在“大跃进”期间损失最少。原因盖出于此。此外,这次改组还对部分生产任务不足、原材料供应无保证、设备陈旧落后、产品质量差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其中重工业企业占重要比重,并改变了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精简了多余职工,压缩了部分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不好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第三次改组不仅达到了工业布局合理的目的, 而且保持了长远发展实力。

(三)“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方向是上海工业向“高、精、尖” 的发展。根据中央对沿海城市工业的要求和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上海在制定“二五”计划过程中就提出了工业生产要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上海工业既有基础雄厚,门类较齐全, 配套协作条件较好,科技力量较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 但是,也存在缺乏自然资源、原材料和能源,市区工厂过度密集、市内交通、住宅、“三废”污染问题严重等不利条件。因此确定“高、精、尖”为上海工业发展方向,较好地解决了在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中利用什么、发展什么以及怎样才算合理等问题。60 年代初,上海针对工业生产部分落后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大部分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两落后”状况,提出了“两赶超”口号,即赶超国内先进水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两赶超” 口号,实际是上海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工业向“高、精、尖” 方向发展的行动口号。为了“两赶超”,上海工业战线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

(四)“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目标是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基地。1963 年,市委在上海市第三届党代会上总结了在调整中继续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经验。指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个基地就能加快上海的工业生产,更好地支援全国建设”⑨。同时强调: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必须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上海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地对上海工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组,进行适当的改建和扩建,建立一些必要的骨干企业,加强某些薄弱环节,这样,就可以使上海工业在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利用”⑩。所谓合理发展,就是在发挥上海工业基地特点的时候抓重点,“首先解决国家建设要求上海实现的迫切任务”(11)。在这次会上,根据全国经济建设对上海的要求,正式提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12)的目标。并突出一个“新”字, 确定了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心,重点发展 6 个重点

新兴工业和 18 项重大新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当时上海把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与工厂相结合组成专题攻关小组,从而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到1965 年上海不仅已成为门类比较先进齐全的工业基地,形成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主副配套,整机、部件、零件完备的协调的工业体系,而且还成为全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