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
国家实力(NationalPower,或译为国家权力),简称国力,历来是国际政治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概念。产生了世界政治研究,同时就产生了实力分析方法。然而,在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国家实力虽然也不能说是纯单一性的,但人们往往偏重于军事实力一个因素,把军事实力置于国家实力的主导地位,或者把军事实力作为衡量其他形式实力的最终尺度,以至于说到实力通常总是指军事实力。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战后以来,随着军事实力使用范围的缩小,随着军事实力使用效能的减少,随着军事实力使用代价的增大,可以说,军事实力虽仍然重要,但其意义已经大为下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单纯取决于,甚至也不主要取决于军事实力;国家实力已不单纯归结于,甚至也不主要归结于军事实力;国力竞赛已不单纯表现于,甚至也不主要表现于军事实力竞赛。到了七八十年代,连最看重军事实力的西方学者也认识到, “国家实力或能力包含的内容比单纯的军事实力要多得多。”①并且开始从各种因素综合的角度,来研究国力。
1975 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雷·克莱因出版《世界实力评估》一书,尽管他仍从研究发动战争的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实力,但这里的国力已经是综合性的了——实力由基本实体(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五大因素构成。1980 年,日本大平内阁的“政策研究会”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报告,从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 研究国力。不仅其内容也是综合的,即保障国家安全不能仅仅运用军事力量, 而是要“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而且连战略的名称都冠以“综合”一词。1987 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发表《日本的综合国力》报告,专门研究综合国力。该报告把“综合国力”分
解为三大类要素,包含着经济、科技、政治、教育、军事、外交、文化、人口、国土等国力要素。自此,“综合国力”一词在国际政治领域风靡全球。其实在 30 年代的毛泽东那里,国力已经是综合性的,尽管他没有用“综
合国力”一词。1938 年 5、6 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著名讲演, 为了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必胜的也是持久的,他对日中两国的国力做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归结这个国力比较就是:“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②这是地地道道的综合国力分析! 这里比较的,用今天的话说,叫“综合国力要素”,而非片面的单一实力; 用当时毛泽东自己的话说,是“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③。概括这些国力要素,共包括军事、经济、政治、人口、地理自然条件和国际关系六大类。这差不多道出了今天的研究者刚刚揭示的综合国力的全部基本要素。尽管今天的研究者对国力要素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对国力要素的诠释不尽相同,对国力要素构成的排列组合不尽相同,对国力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机制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国力要素构成不也正是这些大的方面吗?
以下更为具体的分析,将进一步说明毛泽东关于综合国力思想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