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构思
毛泽东在把他的坚实的信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化为他的社会主义实践时,是颇具匠心的。
毛泽东历来主张: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加到我们的事业中来,是我们的事业胜利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如此。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分析了中国现存的经济关系和由此而产生的各个阶级。然而他没有满足于这一水平。他所投身的中国的实际,要求他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气魄,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所引导的洪流。毛泽东不仅重视人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属性,同时也很看重人在不同环境下的政治态度,以及在不同政治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以辩证的逻辑,思考着对立阶级的政治态度的转化,以便在一定的条件下吸引他们,参加自己的队伍,壮大自己的力量。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给毛泽东的无产阶级大无畏战略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的大舞台。
在建国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入分析了我国现存的经济状况,以及由此而存在的不同社会集团的阶级属性。唯物主义的详实的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在先进工业只有百分之十的这个国度里,能否搞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可否居领导地位,谁又是建设新中国的依靠力量呢?马克思设想的无产阶级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立足于这样的一种落后的经济结构。马克思预言东方民族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完整发展的“卡夫丁”峡谷,走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时,也不可能说明如何操作, 怎样跨越。但是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之时,是必须回答这些问题的。要实现马克思论证的人类理想,就不能仅仅站在马克思已经铺设好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地基之上原地踏步。毛泽东勇于结合中国的实际,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价值。他在采用经济标准分析阶级结构以后,又慎重地分析了不同阶级的政治态度,以及这些阶级同我们一起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人民”这个范畴,把推动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造主体概括起来了。
这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划入“现阶段”人民范围的四大阶级。他指出:“人民是什么?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
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②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国旗上大星周围的四颗小星。正是这四颗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经济活动的主体。
民族资产阶级不仅不是向社会主义前进的阻滞力量,反而走入了推动阵营的一方。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超越”。正是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完成了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显然,这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中国化。建国后,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实施,保证了人民——经济活动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也保证了他们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顺利地步入了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这个历史阶段对活动主体的认识,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毛泽东所说的动力即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体。他把这个群体概括为“人民”。2.这个“人民”是历史范畴,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基本利益一致的不同阶级的集合。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既基于又不拘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把握各个阶级行为背后深层动机的条件下,又精心地触摸到一定历史环境中特定阶级政治态度转化的契机,化敌为友,扩大了“人民”的范围。3.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是上述思想的主旋律。它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引导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化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过程中,在客观条件提供可能情况下的选择意识和凝聚力。4.毛泽东既考虑了前几代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也考虑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面前,审时度势,带动了可以携手前进,到达社会主义彼岸的各路大军。5.在毛泽东看来,在改造世界的同时, “人民”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也必须经历各自的改造过程。只有通过这种改造, “人民”才能充分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步入社会主义。
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弘扬是十分壮观的:引导个体的、分散的、古老的农业,从农民可以接受,甚至是自己创造的各种互助组、合作社,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很短的时间内,5 亿农民自己起来丢掉延续 3000 年的旧的生产方式压在身上的包袱,完成了惊天动地的一项伟大事业;而城市手工业,也从供销环节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完成了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则运用了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最后,在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完成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样急骤的转折,牵动着几亿人关于自己利益的思索。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思索中去参与变革。是积极,是消极?是去创造,还是去抵制?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虽然在这个大变革中有急躁,有失误,但是,在毛泽东对中国现阶段人民由四大阶级组成的论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查研究积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中吸取营养,把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理论化,上升为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如此引导和政策艺术,使得潜含着暴风骤雨, 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的选择,竟在和风细雨中变为亿万人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
在这场伟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史无前例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前进推动者的主体作用的弘扬,是毛泽东在那个特殊历史阶段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主体认识的真理性的一个很好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