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列宁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性探索
19 世纪末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和剥削国际化在迅速发展。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力量向海外扩张,开始把经济剥削的重心从国内转向国外,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被相当程度地“转移”到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从而,使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政治和经济迅速陷入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加速激化,导致了人民革命情绪和革命形势高涨。于是随着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向殖民地和落后国家“转移”危机与矛盾的总斗争的爆发, 在它们统治锁链的薄弱环节涌现出苏联、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在苏联这个 20 世纪初期产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列宁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诚然,在苏联建国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历史局限性,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曾产生过失误。1918 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这在客观上虽是一种战时应急措施,但在主观指导思想上就反映了企图借助国家垄断制(单一的国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党政、政企不分的政权形式,通过国家行政权力强制组织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列宁在他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自己批评了这个失误,并告诫全党:“我国的文明程度还够不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虽然我们已经具有做到这一点的政治前提。”⑦但是由于当时没有从理论上深刻总结这个历史教训,所以影响到在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一再程度不同地重犯类似错误,如斯大林模式,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等。
从 1921 年春天起,列宁放弃了不切实际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转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国家
资本主义(或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具体形式有:1.租让制,即由政府通过合同将工厂、矿山、资源等租让给资本家(主要是外国资本家)经营; 2.商业式的小业主合作社制;3.商人的代销代购制;4.租赁制,即国家把某些企业、森林、土地在合同的基础上祖给国内资本家经营。可惜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他的上述设想并未完全实现。传统的看法认为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是被迫暂时退却的权宜之计。这是失实之论。事实上,这是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创造性探索,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 其实质一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经济、科技成果,用我们今大的话来说就是“对外开放”;二是“承认商品市场的必然存在,通过国家调节下的市场来组织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关系为桥梁走向社会主义”
⑧。列宁的这个探索虽未能完全实现,但“他晚年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却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⑨,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