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经济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一种杰出的思想,总是一定时期人类实践的集中反映。毛泽东的经济发展观,是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中走来的革命者、一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回应。

如前所述,革命与发展构成了 20 世纪历史的两个阶段。然而在革命与发展之间,并没有一道把二者截然分开的万里长城。在时间上,它们是相互连接的,也是相互交错的——一些国家进入发展阶段的时候,另一些国家仍处于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战火之中;在内容上,它们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渗透的——在革命的主题中已经蕴育着发展的主题,在发展的主题中又继续并深化着革命的主题。这是我们讨论毛泽东的发展观所必须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

革命的主题中蕴育着发展的主题,这是容易理解的。中国革命的发生,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从倍受欺凌的历史中痛感需要发展,而发展的道路又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阻断。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时说过,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之所以是革命的对象,是因为它“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①,“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②;而“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③总之,不同阶级对中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也就是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

考。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他已经对中国发展的基本道路作出了原则的回答,当然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问题在那时还不可能作为主题展开。

革命的胜利使得发展作为主要问题提上了日程。但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民族独立国家来说,发展的历程都远比人们原先设想的更为复杂和艰难。这些国家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发展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他们凭借经济和技术的全面优势掌握了这个市场的垄断权;不仅如此,他们还凭借政治和文化优势掌握了价值导向的支配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发现:“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经济星座’,工业国组成了为他们利益服务的整个体系。生产出口原料的国家则以其自然资源的功能和中心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结合在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广大的、参差不同的外围。”④“外围”对“中心”的依附不仅是生产上和贸易上的,也是政治上、观念上和体制上的。“这就加强了外围模仿中心的趋势,照中心的样子亦步亦趋。我们力图采纳他们的技术和生活方式,追随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并复制他们的体制。”⑤“依附理论”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它正确地揭露了下述事实:在现存世界经济秩序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中心”对“外围”的剥削关系;“外围”对“中心” 的经济依附导致政治依附和霸权;经济和政治的依附还扩展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发展道路的选择。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发展概念和发展道路。一种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仿”、“追随”、“复制”和“亦步亦趋”。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排斥这种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这种发展并有选择地鼓励和扶植这种发展。另一种发展概念和发展道路则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极力排斥的,这就是摆脱依附的发展,试图探索新的道路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在发展的主题中,事实上仍在继续并深化着反对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革命主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依附地位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然而真正可能超过资本主义、并使全世界摆脱资本主义束缚的唯一选择是社会主义,当然这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世界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谁战胜谁。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果断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如何走这条道路, 需要几代人的艰苦探索。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不可能依附资本主义而发展。毛泽东抓住了问题的这一本质方面。他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纳入全世界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范畴,强调必须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的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强调重视上层建筑的作用,使人民摆脱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强调依靠人民群众,走自力更生的建设道路; 强调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打破资本主义的常规、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不但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且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同时,我们在讨论毛泽东经济发展观的形成背景时,也不能不注意到历史条件对这位巨人的限制。毛泽东所领导的建设事业,是在中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极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起步的,是在对许多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及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还缺乏认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又是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包围、封锁和战争威胁下进行的,因此,就不可能不出现挫折和失误,而他的某些正确设想在当时也还缺乏实现的条件。今天,当我们回顾他的足迹时,应当看到一些具体的历史场景已经变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尽管如此,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也没有摆脱列宁所说的“衰亡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⑥的逻辑轨道,只不过这种斗争显得更加曲折和漫长。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从毛泽东的思想、包括毛泽东的经济发展观中吸取营养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