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6 年《论十大关系》到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在改造的目标模式上,由于缺乏经验,由于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视为一体,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苏联模式基本类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显示出了它可以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大事的优越性,又逐步暴露出了它过度集中的弊病。1956 年 4 月,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戒鉴,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初始提出了一些商品生产的思想。他在谈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时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 等价交换或者近乎于等价交换的政策。”①这里,毛泽东就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工农产品交换的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当时已经意识到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要通过商品交换。

接着,在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应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个思想为毛泽东和大会所接受,其基本点被写进了大会的决议。按照这一方针,中共八大以后我们党初步调整了经济关系,使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对此,毛泽东在 1956 年 12 月同工商联和中央统战部的负责人多次谈话,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 可以雇工”②。并指出,现在合作工厂做衣服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只要有原料,有销路,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③。他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可见,他已意

识到,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某些弊端,通过发展一定的私营经济, 自由市场,既可以使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有个对立面,保留一定的竞争机制,又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统治地位之后,自由市场,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时有很大不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里就显露出毛泽东的搞一点私营经济,自由市场,即搞一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对搞活社会主义经济有利的可贵思想,使毛泽东对商品生产思想的探索有了一个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