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经济建设的步骤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研究提出了“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大体步骤”,后来又在题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的提纲中再次阐述了他

对“经济建设步骤”的思路。他认为:第一步应以发展农业、轻工业为重心, 其次是建立和发展重工业,然后利用重工业来武装和发展轻工业、农业(11)。毛泽东的主张与此不同。他认为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即应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此前提下安排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一五计划”期间,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占 88.8%,轻工业占 11.2%,对农业的投入更少。这在当时重工业设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是正确的,实践的结果也是成功的。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重工业增长 220%,轻工业增长 83%,农副业增长 24.7%。但这一方针在“一五计划”以后没有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带来了恶果。特别是在“大跃进”时期,实际上仍旧按照重、轻、农的顺序安排经济建设,在工农业关系上重工轻农,在轻重工业关系上重重轻轻。1958 年重工业产值比上年猛增 78.8%,比“一五”时期重工业平均增长 25.4%的速度还要快两倍多。在重工业中又片面突出钢铁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让钢铁元帅升帐”。结果把农业、轻工业挤到了一边,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后来,毛泽东察觉了这里的失误并着手纠正。1959 年 7 月,他在庐山会议前期明确提出要以农、轻、重为序,1960 年又提出要以农业为基础。应该说, 以农、轻、重为序的方针比较符合刘少奇原先的思想。因此,刘少奇 60 年代在主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坚决地推行了压缩重工业,加强农业、轻工业的一系列措施。他指出:现在不是工业战线踏步和前进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后退,要退够,“要坚决缩短工业战线,延长农业战线和轻工业战线。”(12)

由此可见,在关于经济建设步骤的问题上,毛泽东、刘少奇的思路一开始并不一致。在经历了曲折的实践之后,他们的主张又趋于一致,统一到“农、轻、重”的方针上。多年来,我国在处理农、轻、重关系上有过不少教训。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不能说就已经很好解决了。近年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扩大、农民负担过重、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等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忽视农业的倾向在新形势下的暴露。因此,毛泽东、刘少奇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以农、轻、重为序安排经济建设的结论,值得我们认真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