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卓越贡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创立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他尊重实践, 尊重群众,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把这一理论同邓小平的名字紧紧联系起来,是符合这一理论形成过程的事实,符合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认识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坚持这一理论,都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即首先尊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创造,同时承认领袖人物和杰出个人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核心,其历史作用体现在我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理论、思想观点的形成、发展和他的卓越贡献,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叙述:

第一阶段:1975 年 1 月至 12 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这一期间,邓小平的理论、思想观点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全面整顿。全面整顿的基本思想,就是大胆揭露矛盾,通过整顿的斗争形式解决矛盾。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整顿领导班子,反对资产阶级派性,整顿工交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秩序,整顿工作和劳动纪律,整顿铁路系统,恢复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学秩序,并在整顿中落实政策,纠正一批冤假错案,使整个形势很快好转。

第二阶段:从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到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共两年多时间。这一期间,邓小平的理论、思想观点的主要内容是批判“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重新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从理论上深刻论证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深刻论述了真理标准讨论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远意义;提出了与“两个凡是”根本对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他以此为题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充分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偶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一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他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一期间,围绕端正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从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还针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特别要提出的是, 他在 1978 年 3 月 18 日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这对于当时和后来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从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

大召开前,共 3 年零 9 个月时间。这一期间,邓小平理论、思想观点,主要是反复阐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他强调必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农村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按照“四化” 要求选拔中青年干部。他在 1979 年 3 月 30 日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他在 1980 年 3 月到 1981 年 6 月关于起草《决议》的九次谈话,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坚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间,他明确指出:“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②1979 年 12 月 6 日,他还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关于中国现代化蓝图如何构思的问题时,提出了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国民收入人均达到一千美金,实现“小康”的主张。在他主持起草的历史《决议》中,第一次明确作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③的郑重结论。

第四阶段:从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

共 5 年时间。这一期间,邓小平的光辉成就就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④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集中地阐明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新的观点。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他就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⑤1984 年 10 月,他针对农村改革指出,这“是一场带革命意义的改革”⑥。1984 年 10 月 10 日,正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前夕,他在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把

改革当作一种革命”⑦。1985 年 3 月 28 日,他在同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⑧这个命题。1986 年 4 月 9 日,他同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谈话时再一次强调了这个命题。他说: “我们把改革当作第二次革命。”⑨邓小平还多次强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4 年 11 月,就在经济体制改革《决定》通过不久,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实际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⑩1985 年,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决定》时,他又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1)从而,把改革、革命、解放生产力联系起来。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988 年 9 月 12 日,邓小平在听取工作汇报时, 第一次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2)此后,他多次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其间,他还进一步构想了中国 21 世纪的发展战略,完整地表述了从本世纪

80 年代到下世纪中叶 70 年间,我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的设想。这标志着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成熟。

第五阶段:从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到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共 5 年时间。这一期间,邓小平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 回答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他这一期间的思想、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 1992 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这一谈话,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四大概括的建设有中</PGN0559.TXT/PGN>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的内容,就是邓小平这一重要谈话和他一系列论著中理论、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的理论、思想观点,可以说是一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论”。建国、立国,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完成的宏伟业绩。当建国、立国基本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的主要是治国、富国、强国的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治国之纲。扭住经济建设不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治国之本、治国之道。推行现代化、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治国之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多样性的统一,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辩证方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治国、富国、强国的科学理论。坚持这一理论和路线,我们党、国家、人民和民族就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一定能胜利。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