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到“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下决心予以纠正,但他并没有从根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认识“左”倾错误,他始终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丝毫不能动摇。而随着纠“左”进程的逐步发展,势必触及到对根本指导思想的重新估计。这样,他就对纠“左”中党内的一些不同认识和经济调整中的一些措施愈来愈不满意,甚至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七千人大会之后,他的注意力日益从经济工作转向阶级斗争,到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其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在这个期间,毛泽东毕竟没有让经济工作受到过多干扰。他采纳了刘少奇的意见,提出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因此,使经济调整工作基本上能按原计划继续进行,到 1965 年胜利完成。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逐步达到了支配全局的程度,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向所谓“党内走资派”夺权的一场“革命”,当然也要向经济领域中的所谓“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资本主义尾巴”开战。因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持限制、否定的态度。这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没有商品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组织形式。他在 1966 年 5 月 7 日给林彪的一封批示信中,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又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在这种社会组织中当然就不需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而是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了。这个被称为“五七指示”的构想实际上是他 1958 年关于人民公社的一些构想的继续发展。这个构想显然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取消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其次,他把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看作是旧社会的残余,是产

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1974 年他在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中就说,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按劳分配和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否则,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这样, 他就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看成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是容易产生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识的一个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