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毛泽东在 60 年代初,特别是在七千人大会上,非常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 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没能深刻地认识它。他经常用江西人的话:“蒸酒煮豆腐,不敢称师傅”来形容我们搞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十分正确的。他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是毛泽东在艰辛探索过程中的一个认识阶段。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可能产生两种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另一个是不太正确的或错误的发展趋向。正像《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所说,“正确的发展趋向和错误的发展趋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都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但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的过程中,而且往往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3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认识,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情况, 表现出来的那种正确的错误的两种发展趋向的反反复复,进进退退,正是探索过程的一个特征。在认识问题上不能苛求毛泽东。不能要求毛泽东做因缺乏实践经验或历史条件限制而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识的发展总是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分析这个过程,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党和领袖在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为了客观他说明毛泽东

提出来的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由于没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由于它本身的不成熟、不彻底,终于没有力量阻挡得住错误趋向的进一步的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一种错误性质完全不同的探索的历史原因。

毛泽东和其他伟大人物一样,他们的理论观点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诞生,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看法,只是一种预测,预测就不可能不带有某些理想主义的因素,列宁和斯大林也只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年代,正是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标志的东风压倒西风的年代,是社会主义为世界人民所想往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不能不影响毛泽东理论思考的角度和重点,影响他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他不可能完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一些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下的错误观点;也不能完全清除某些空想社会主义, 包括他年轻时受到的“新村”思想和农民起义中的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想。

建国以后,毛泽东谦虚谨慎,卓有成效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迅速恢复了受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接着又成功地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了艰辛的探索,从 1956 年 4 月讲《论十大关系》

到 1966 年 6 月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积极探索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亲自领导了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思想非常活跃,非常注意倾听实践的呼声。这一时期虽然产生了大跃进那样严重的失误,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许多理论建树。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也为后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过“大跃进”和发动“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失误,但与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相比,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不能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不加分析地完全地和空想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混同起来。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