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经济建设的目标

把中国建成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强国,这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共同为我国经济建设确定的宏伟目标。

最初的提法是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建国前就提出中国要工业化。建国后,刘少奇在 1950 年写的一份研究经济的论文中,在阐述党和政府的基本任

务时写道:“这就是使中国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化。只有工业化和电气化,才能建立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④ 1952 年后在全国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全民的口号,写进了宪法和党章。毛泽东 1954 年 6 月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⑤。

在宣传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提法。周恩来 1954

年 9 月在向一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⑥。但这里还没有把这几个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⑦。刘少奇 1957 年 11 月在庆祝十月革命的群众大会上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⑧这就把“三个现代化”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1958 年 5 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又重申了“三个现代化”的目标。1959 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 年 5 月,刘少奇在全国机械工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现场会议上也说:“更快地实现我国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这样,刘少奇 1962 年 1 月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报告中,在讲到国家发展的目标时,正式把三个现代化增加为四个现代化:“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⑨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四个现代的顺序有所变化,如把工业放在农业的后面,把国防调到科学的前面,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一直没有变。例如周恩来在 1964 年三届人大、1975 年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提法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毛泽东、刘少奇等提出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但这个提法也有不全面的地方,主要是缺乏民主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刘少奇建国初期曾将民主化和工业化并提,说: “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⑩但由于多种原因,民主的内容逐渐不再强调,四个现代化中的“科学文化”也改为“科学技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重又得到重视。因此,在关于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提法中,增加了“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内容。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通过的党章和同期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中,都规定:“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共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修订的党章、宪法中,又进一步简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然,这一提法,比过去工业化或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更为全面而且简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