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力与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已经敏锐地提醒全党:“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工作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⑦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早表述。应该说,毛泽东在其一生中始终是重视经济工作的,在他的心目中始终装着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和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家,他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同广大劳动人民摆脱剥削、获得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同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发展生产力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毛泽东经济发展观的首要之义。

(一)毛泽东认为: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统一。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他曾经说过: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制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⑧。因此,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生产力的要求,而且首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要求。他还说过:不镇压反革命,劳动人民不高兴。牛也不高兴,锄头也不高兴,土地也不舒服,因为使牛、使锄头、使土地的农民不高兴⑨。这些话形象他说明了,生产力的解放首先是人的解放、劳动者的解放,而解放劳动者的唯一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毛泽东把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同破坏不适应生产力的旧的社会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的新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内在的动力。

毛泽东领导下制定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体现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相统一的典范。这条总路线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⑩。毛泽东在解释这条总路线时,既强调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是一个统一体(例如他曾把工业化比作一只鸟的主体,而把三大改造比作鸟的两翼),又更多地强调了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这对于克服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阻力来说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至于在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久出现的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过渡的错误,并不是由于坚持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相统一的原则,而恰恰是由于违

背了这一原则。因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据是生产力的要求,当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提出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时急于实行这种变革,其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反而破坏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二)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财富的增长,而且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特别是穷苦人民的富裕,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基础是否巩固的重大原则问题。毛泽东在 1955 年说过:在土地改革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为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11)。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是否一定意味着政治的稳固?从这段话看,毛泽东的回答是:经济增长(或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基础稳固的必要条件(因为不增长就“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如果听任两极分化发展,“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我们的基础就会瓦解。毛泽东在强调“所有农民都要富裕”时,显然更多地是强调了“穷的要富裕”,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穷苦农民是我们更基本的群众,具有更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这种看法是符合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我国阶级状况的客观实际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所肯定的穷苦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平均主义情绪,这是对他极大的歪曲。毛泽东这里所讲的共同富裕,是使穷人和所有农民富裕的程度“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这当然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把富的“铲平”的平均主义。因此,这与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的“越穷越革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允许少数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本质上则是并不相悖的。

(三)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强调对劳动者的精神解放,这是毛泽东关于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道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从剥削阶级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珍视自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获得的主人地位,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从一个自发的过程飞跃到劳动者自觉活动的过程。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之一。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政治(12)。这是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根本区别。列宁在肯定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伟大的创举”时也指出:“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这些习惯。”(13)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能否摆脱剥削阶级的精神束缚,是社会主义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中说过,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尚未根本摆脱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依附状态。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来说,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国内几千年私有制残余思想的存在,如果不通过其先锋队进行不断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则在精神上也有可能蜕化,从“自为的阶级”重新变为“自在的阶级”。一旦劳动者在精神上沦为资本的奴隶,

还谈什么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呢!

这里有一个问题:强调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否必然导致“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就毛泽东个人来说,确实发生过这样的错误。这种错误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他对于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经过 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他得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4)的结论,从而否定了他自己曾经赞成过的党的八大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由于这种判断的错误,他把在经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常常是正确意见) 视为阶级斗争的反映,例如把主张“反冒进”的同志与“右派章罗同盟”一样称为“促退委员会”,给经济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失。这里我们恰好看到了一个“真理多跨出一步就成为谬误”的例子:在经济工作中强调政治的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经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通通看成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则是错误的。同样,否定阶级斗争为纲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否定政治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政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则又是错误的。这是我们今天所应该防止的另一种片面性。

总之,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看作一个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过程,看作一个物质财富增长和劳动人民的解放相统一的过程,看作走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这里,“从政治上看问题”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列宁说过:“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15)党的基本路线使我们今天能够比毛泽东当时更正确地从政治上看待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坚持他思想中本质上正确的方面,把握好改革和建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