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贯彻始终的原因

毛泽东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作过极其有益的探索,但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在许多方面未能真正付诸实践,其中一些观点后来他也未再坚持以至自我否定。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 20 多年中,我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

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新中国刚成立,美国政府便把我国看作是“一个‘邪恶的’非法的政权”,宣布“美国决不要承认北京,也不和它做生意。与此相反,美国必须创造种种条件,促使这个政权垮台。”■他们还认为:“共产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现实之间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在经济领域中产生”,因而把经济封锁作为“对付中共政权最有效的武器”■。它极力拉拢甚至以断绝经济援助胁迫别的国家参与对我国的全面经济封锁,并于 1951 年 5 月操纵联合国大会,作出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1956 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不许美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从 60 年代初开始,原苏共领导人把中苏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 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参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甚至挑起边界武装冲突,我国向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也被堵塞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人家封锁我们。”■从主观上讲,其一是“先天不足”。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革命战争年代又长期生活在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村,对市场经济缺乏感性认识,使他在这方面的理论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缺乏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仿效苏联的模式,一直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从参加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竞争的高度来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能把对外开放看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和巨大动力。历史的局限使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因而在实践中不那么自觉和坚定。

其二,从 50 年代末开始,毛泽东“左的思想逐步滋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心通过抓阶级斗争,铲除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孳生的土壤,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放弃以至改变了自己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一些正确的观点、构想。例如,过去他积极主张兴办中外合资企业。1970 年 8 月 11 日,他在接见外宾时却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叫社会主义,就不应要求跟你们(指资本主义国家)搞合营。”在中苏两党公平论战时,我们党还把南斯拉夫向西方国家出口原料, 与他们办合资企业,搞来料加工等,说成是“出卖自己的独立主权”,“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由于拒绝接受办合资企业、补偿贸易等国际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大大地限制了我国和外国的经济交流,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长期停步不前。

其三,我国的“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后,在一片赞扬声中,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自己的力量。1958 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认为只要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能用十几年以至几年的时间“超英赶美”。60 年代初,苏联政府对我国逼债后,毛泽东和党中央没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片面地强调自力更生,决心“还完了债以后,⋯⋯再也不借外债了”■。1965 年 1 月 27 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的谈话中曾说:“断绝外援最好。”

60 年代以来,毛泽东很少再提向外国学习和争取外援,而是一再强调破除对外国的迷信,不怕孤立,不怕封锁。在对外关系某些策略上也不像以前那么灵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与外国交往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四大又把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10 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和规模逐步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个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主要归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无疑地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