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平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早在 1934 年,他曾提出要把农业生产放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①建国以后,从我国实际出发,毛泽东提出井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1959 年他曾这样说:“搞建设我们没有经验,我和各省第一书记都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抓,以前主要抓农业,没有抓工业。”②为了不使农业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到影响,他还在 1956 年提出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与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不无关系。1953 年下半年,鉴于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工业的越来越大的压力,还鉴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方面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和比较成熟的经验,毛泽东开始把注意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并要求各级领导工作重心都要“适时地从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转到工业建设方面来”③,特别是第一书记“要编到工业方面”④。但这不等于说毛泽东这时已不重视农业了,相反,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了农业。他说:“抓钢铁的同时,要抓农业,省地县都要有人负责,搞不好不行。”⑤又说:“搞农业的需要死心塌地搞农业,不要把农业丢掉了。第一书记要心挂两头、三头、四头,学会多面手。”⑥遗憾的是,毛泽东的这些告诫没有被接受,结果当工业高潮掀起后,农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有鉴于此,从 50 年代未起,毛泽东又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并在 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宣布:我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⑦。显然,毛泽东注意力又从工业回归到了农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用于搞阶级斗争,但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心仍不亚于工业。

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不排除有感情因素的作用,但主要来源于他对农业重要性的理性思考。毛泽东对农业重要性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农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能满足,社会不可能稳定,所以,农业对整个社会稳定关系极大。毛泽东指出,“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治,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农村这样,城市也如此。因为“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 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⑧解决城市和矿区的吃饭问题,从而保证城市的稳定。因此,要争取粮食丰收以“稳定人心。”⑨毛泽东指出:“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而“有了饭吃,学校、工厂少数人闹事也不怕。”

⑩2.农业关系到工业发展。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因为首先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其次,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为农

业服务。第三,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了,就可以为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因此,毛泽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工业化就要搞农业。

3.农业关系到国防巩固。毛泽东认为,我国要加强国防建设,“因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而要加强国防建设,就要发展农业。他指出: “人民和军队得总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

■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大量农副产品和轻工原料,保证军队的需要, 为加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贮备。毛泽东说“粮食足,军食孰能不足。”

  • 4.农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改善。毛泽东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农业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否则, 人民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他以苏联、东欧和我国为例说,苏联、东欧之所以“市场上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人民生活受影响,在于他们“忽视农业”, 而我国之所以“民生、日用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稳定”■,在于我们发展了农业。因此,他得出结论,只要我国农业有较大发展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农业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那么,他这种“重农”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

  1. 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是要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由于农业与人的吃穿住密切相关, 因此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农业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上述观点,毛泽东多次引用和阐述。1939 年毛泽东在讲到我们的教科书应该多讲一点大米、小米、养牛、喂猪等东西时指出,“这一套就是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天下是经济第一,其他东西第二,而这些小米、大米、喂牛、养猪等,都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1957 年底,为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毛泽东又引用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说:“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不仅如此,毛泽东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某些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提法也非常相似,比如列宁曾提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则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仅仅二字之差。可见,毛泽东重视农业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2. 吸收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精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素有重农的传统。史书中的“食为政首”,“地者、政之本也”,“王者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的记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的俗语,都是这一传统的写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生长于此氛围中的每个中国人都可能产生影响,特别是毛泽东不仅出身农民,对农民有较深感情,而且诸熟历史,善于吸取历史文化精华,他重视农业受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是可能的。

  3. 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毛泽东重视农业还来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具体讲,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是他认识到农业特别是粮食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1957 年,毛泽东针对一些人在粮食生产的盲目乐观情绪说,粮食是多了, 从 1949 年到 1956 年“增加了一千四百亿斤。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增加这一千四百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1959 年他又告诫全党:“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除了人多外,

人口结构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也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和农业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情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巩固,关系极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毛泽东认为,“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的任务。”■4.借鉴了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苏联、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对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他多次讲到苏联、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譬如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由于特别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视了,以致于他们的商品供应一直很紧张,人民不能从建设中看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并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指出苏联、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 目的是要引以为戒,提高全党重视农业的意识。毛泽东说:“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由于吸取了苏联、东欧国家在农业上失误的教训, 本来就很重视农业的毛泽东更加把农业放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