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概括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如果说,总结历史经验,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昨天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那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在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主要地是从今天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1985 年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年间,我们主要作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这两件事都是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拨乱反正,并不是完全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状况。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大体上划分一下,在党的十二大之前,比较地侧重于拨乱反正, 当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党的十二大以后,则更侧重于全面的改革开放。在拨乱反正中,比较地强调恢复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当然已经有了发展;在全面的改革开放中,则比较地强调发展毛泽东思想,当然仍然有继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面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发展,对前人有突破,有创新,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不仅突破了毛泽东思想的某些理论观点,而且突破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某些传统的理论观点,突破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传统的理论观点。我们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说明它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同时也说明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这是因为:世界、中国,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科技,都发生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出现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理论需要对新情况、新变化作出说明,对新问题作出解答,对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概括。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必须随之而改变,不能让已经发展了

的实际去“符合”滞后的理论观点,让客观去“符合”已经落后了的人们主观世界,那样做,就叫做削足适履,是行不通的。而应当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一致。六十多年以前,毛泽东带领部队下井冈山来到赣南、闽西,到了平地,有了城市,环境变了,出现了新情况,可是有些同志思想仍然停留在老地方山地、完全的农村。他当时说:“斗争的发展使我们离开山头跑向平地了,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在山上。我们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⑨这个话,语言十分形象,内涵十分深刻。今天,我们的身子已经到了 90 年代, 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再停留在十几年、几十年以前那个时候,所谓“不能停留”, 不是说要完全抛弃过去的东西,不是的,过去的好东西,是我们今天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总之,思想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理论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理论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客观形势变化的程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既不能从本本出发, 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也不可能机械地搬用别国经验,只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大胆试验,开拓前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新的理论。

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⑩又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

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适应,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学理和概念推演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的新政策、新办法、新观点,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党和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提出来的,再用以指导实践。经过长期的积累、思索,逐渐形成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思,经过实践检验,然后再深化,并加以系统总结,加以完善,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 再实践、现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的。要排除各种干扰,右的和“左”的,而主要是“左”的干扰。既要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的倾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邓小平集中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全党的智慧。但这个理论的根本点和主要点是他提出的,这个理论大厦主要是由他建造的,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且突破它们的某些原理,创造新的理论,需要勇气和智慧。当年,毛泽东突破马列经典中的某些结论,开辟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今天,邓小平突破马列经典中某些结论, 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

邓小平是正确的。他从今天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才能永葆革命活力,否则,就不是它们自身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条件下,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如果我们今天是处在或者战争引起革命,或者革命制止战争的时代,认为世界战争迫在眉睫,那末,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地搞建设, 也不可能实行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

邓小平分析了当代世界形势,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从而改变了我们过去关于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提出战争是可避免的新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一心一意搞建设,就国际条件来说,就是建立在这个判断上的。这个问题已在前面说过。

根据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论断,我们党调整了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正如邓小平说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13)这就是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往后,邓小平的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他指出:“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14)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点,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满新时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