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并于经济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刘少奇历来主张应该把经济建设作为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中心任务,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建国前夕他就斩钉截铁地强调:“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经济建设的任务就不变。二十年甚至于三十年不爆发战争, 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要把中国工业化。”(13)建国后,他一再重申:“一切工作和其他建设均配合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4)“经济建设现已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15)在中共八大上,他提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16)。对以后发生的一些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批判运动,刘少奇的态度是不积极的, 相反,只要有机会,他就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有所抵制。1959 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和“反右倾”的斗争后,刘少奇曾主张只把“反右倾”的决议发到省一级,另搞一个继续纠正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决议,但后来没能在中央提出。在全国开展反

右派、“反右倾”斗争的背景下,他仍认为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的,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中间夹杂着阶级矛盾

(17)。60 年代,刘少奇和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一起集中精力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很快取得成效。1962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刘少奇虽然受到批评,但仍果敢地建议:会议精神的传达应该有个范围,不向下面传达,免得把什么都联系到阶级斗争上来分析,也免得把全党的力量都用去对付阶级斗争。这一建议为毛泽东和全会所接受。

关于经济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毛泽东的主张有一个变化过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各项工作应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他是在阐述城市工作时讲的,还没有把它作为全国性的方针。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他在实际工作中是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毛泽东当时是同意的。1957 年 3 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还相应地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后来由于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毛泽东改变了看法。1957 年 10 月他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批评了八大决议,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8)此后,虽然毛泽东在 1958 年又提出“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始终坚持未变,这就实际上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推到次要地位。1962 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使经济建设降为“纲”下面的“目”。到了“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的一些主张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经济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就更等而下之了。

总起来说,毛泽东在建国后头几年和 1958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是比较重视经济建设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的程度同刘少奇相比也稍为逊色,但基本上是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在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毛泽东并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1958 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搞了八九年了,实际上我们这些人没有抓工业,重点不放在这里,放在革命上了,搞什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整风反右、公私合营、合作化,这都是属于革命范畴,忙那些事情忙得要死。现在我们要转过方向。人有两只手,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我是个共产党的第一书记, 我就这样。我没有抓工业,所以在北戴河作了自我批评,从现在起要真抓工业。”(19)这表明毛泽东真心希望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但这一愿望实际并未兑现。这确实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中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对过去党在这个问题上经验教训的根本性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