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

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留下的历史启示

邓小平曾高度评价和赞扬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它所蕴含的宝贵思想“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13)“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留下的历史启示有:

(一)在工业化建设上正确处理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辩证关系。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工业绝大部分分布在远离原材料基地的沿海,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国后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将新建工业重心放在内地,这是合乎调整地域经济结构需要的。然而。以此忽视利用沿海工业者底子的良好基础,放弃合理发展沿海工业所能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则不利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业。“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战略思想, 科学地论证了发展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与重点发展内地工业既相矛盾又相依赖: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底子好的优势,积极合理地发展沿海工业,会使国家有更多的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建设,反之,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只能是牵制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毛泽东“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在重视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也注意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有利条件,上海、辽宁、天津等工业区,在这期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方面,起了内地建设和实现全国工业化的根据地作用。上海在开始全面建设的十年中,扩充了工业门类,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并逐步按集约化规模经济的原则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区。到 1965 年,上海已建成为冶金、机电、仪表、化工、轻工、纺织、手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先进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基地,取得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50 年代后期,诞生了我国第一代轿车;刚跨入 60 年代,就成功地发射了当时只有极

少几个国家能研制的探空火箭,造出了万吨水压机。1965 年,上海已有 70 多项产品赶上和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有人工合成胰岛素、10 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20 万倍大型电子显微镜、每秒运算 20 万次的电子计算机等。还建立了高温合金、稀有金属、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以及激射光、高温陶瓷等一批新兴工业。1966 年与 1956 年相比,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31.6 倍,平均每年增长 10%,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上海综合经济能力远远超过当时的台湾、香港。上海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坚实基础。《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十个关系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包括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人的、物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符合我国国情,是毛泽东把群众路线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体现。根据毛泽东这个基本方针的要求,除物的和其他各方面有利因素外,首先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1957 年,毛泽东围绕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个主题,又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不久他亲自南下, 在沿海地区的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干部作“正处”问题的报告,这为干部群众领悟新形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毛泽东曾多次亲临上海,视察工厂企业, 接见工人、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事实证明,上海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顺利的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方针的成功经验,主要是调动了工人、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锻炼造就了一支思想、技术、作风较好的职工队伍,为上海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时,上海市委认识到,搞好工业生产的关键在于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全市职工中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掀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这期间上海工人阶级创造了我国的许多“第一”。例如 1956 年制造了第一只手表;1957 年研制了第一台精密磨床;1958 年第一艘万吨轮下水;1960 年成功地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等等。这都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的成果。

(三)对当前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如同毛泽东其他许多正确的思想一样,在实践过程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包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因此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在开始全面建设的十年间, 由于贯彻了这一思想,沿海工业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内地工业的建设;进入 60 年代中后期,由于又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不符实际的估计,认为战争威胁随时存在,再度对沿海采取压缩内迁的方针,违背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正确思想,使上海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建设速度受到抑制。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到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他们都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新时期改革开放历程进一步验证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的科学性,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从工业发展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起步的重大部署,也是利用和发展沿海优势的具体体现。此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海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进入到 90 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浦东的重大决策:“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14)。这一决策正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特有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上海经济的大发展辐射沿江、内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早日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可以说,这一决策进一步深化发展了毛泽东“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建设的战略思想,成为时代赋予上海人民的又一次空前重大的历史机遇。察往知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当年上海人民贯彻这一思想的重要经验,这样,才能做到江泽民所指出的,用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珍惜机遇,用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促进上海经济建设的腾飞。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