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这是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论探索时,强调的又一非常重要的问题。谈到工业布局问题,除了要考虑资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外,还要考虑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我国的工业布局过去多集中在沿海,据 1952 年统计,

我国沿海各省市工业产值,大体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70%左右,内地占 30

%左右,钢铁工业约有 80%分布在沿海,特别集中的是辽宁的鞍山。而铁矿资源非常丰富的内蒙古、西南、西北和华中,当时钢铁工业基础都很薄弱。纺织工业 80%的纱锭和 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其中主要部分又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少数几个工业城市,而在各主要产棉区,近代化的纺织工业却很少。这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反映, 是历史造成的极不平衡状态。

针对上述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毛泽东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他还把这

一问题提到“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高度来强调⑩。根据毛泽东这一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将“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多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新建工业这样做的布局, 主要考虑三个因素:(1)资源利用。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 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的附近。如,在建设鞍山钢铁公司的同时,把一大批机械加工企业摆在了东北地区。长春汽车城,沈阳飞机城,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加工基地,就是按上述精神安排的。(2)改变落后地区经济面貌。在落后地区摆一些项目,可以带动那里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也便于城镇人口就业。(3)军事上的需要。在开始编制“一五”计划时,当时朝鲜战争还未结束,蒋介石集团叫嚣反攻大陆,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把新的工业企业放在后方地区。特别是国防工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 其他都没有摆到沿海地区。

毛泽东提出加强内地工业同时,还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者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 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11)如果只是在内地布点设厂,忽视加强沿海工业基地的建设,就会与预期的愿望不合,甚至适得其反,拖延我们工业化的速度。在毛泽东这些正确理论指导下,“一五”期间的工业布局是合理的。主要表现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发生了变化,1957 年内地所占比重上升为 49.7%,沿海地区则下降为 41.6%,内地工业随着国家投资比重的提高有了很大发展,沿海地区的投资虽在下降,但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其主要标志是:自力更生为主,工业门类基本齐全,一方面能够生产各种主要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能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的各种消费品。另方面在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情况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有了初步基础,而且在一些方面已经现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