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酷的竞争环境
哈佛商学院的竞争环境究竟严酷到何种程度,人们自有各种评论和看法。首先是入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 6000 多名报考者竞争 800 个名额,入学率上般在 16%左右。学生们的平均工作年限为四年,平均年龄在 26.4 岁。
哈佛商学院的入学手册上写道:“优秀的潜在管理才能是唯一的入学标
准”。不过,学校的招生委员会一般要考虑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智力、潜在管理能力和个人气质。不过从个人角度讲,由于高昂的学费和其他费用, 谁也不能否认经济条件是入学的基本标准之一。
哈佛商学院近年来也在不断实行改革,例如它在录取新生时,已不主要考虑 GMAT(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这个变化表明,哈佛在努力使学生来源多样化,在努力探讨和发现那些决定学生毕业后事业成功的其他因素。
招生主要依据个人的简历材料,大学时代教授的推荐和工作单位的介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但书面材料仍是最基本的选拔依据。
哈佛商学院的入学申请过程,是所有商学院中最难,也是最长的。这个过程为那些迫切想进哈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各方面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机会。你要能证明你有完成两年学业的充分能力;你必须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你必须显示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你要有大学时代掌握的牢固的理论基础;你还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能否顺利通过选拔的关键,是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你有别于众多的报考者,必须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进入哈佛商学院也需要相当的技巧,有人甚至说,那些能够进哈佛读书的人,应该免修市场营销课,因为他们在入学阶段,就已经非常成功地显露了他们在为自己定位,以及表现自己特点差异化方面的卓越才能。
另一个决定能否进入哈佛商学院的重要因素是推荐信的好坏,校方特别重视他人对你在大学学习和单位工作时的表现和成绩的评价。近几年中,哈佛商学院所要求的推荐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表明了在决定录取时推荐信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推荐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来工作单位的;二是所毕业大学教授的。推荐信的内容要求对被推荐人的领导及管理能力,道德行为表现,以及智力水平作出评价。
过去进哈佛商学院并没有面试一项,而现在,面试已成为选拔学生的一种重要力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大学时代的优秀生,他们不但有大学教授及工作单位的良好推荐信,而且有的已经在管理企业上初显身手。
进了哈佛,并不是就进了保险箱,你不竭尽全力去拿下那些规定的学分, 就会被甩出来。事实上,确实有 5~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究其缘由,是哈佛有一套严格的评分方法。
评分法是产生竞争激烈现象的主要根源之一。因为评分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方法,将分数分成四等:Ⅰ、Ⅱ、Ⅲ、Ⅳ最高的一等Ⅰ是优秀;Ⅱ是良; Ⅲ是及格;Ⅳ是不及格。哈佛商学院这种强制性的评分方法,使每个班有 10
%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不到 3%的学生要被迫退学。
每个班成绩最好的 10~15%的同学得Ⅰ;成绩中等的 70~80%的人得Ⅱ;成绩差的 10~15%的人得Ⅲ。得Ⅳ的人属极个别,但他们仍潜在地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成绩。一般来讲,课堂发言占分数的 25~50%,其余的根据考试成绩和论文进行评分。
申请第一学年的奖学金,也加剧了 HBS 的竞争。许多成绩好的 10~15% 的同学,都为这个目标奋斗,因为这不仅代表他们本身有能力获得奖学金, 而且这能引起暑假高薪招聘人员的注意,特别是一些咨询公司。从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及其他公司来的招聘信,都涌向奖学金获得者,其他人虽然也有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机会,但自然是在获奖学金的同学被挑选了以后。
HBS 的学生特别怕谈到分数,因为每个人确确实实有可能不及格。当然,
如果你努力的话,大约 97%的人不会不及格。
这样一种强迫性的评分方法,有时会在学生中造成敌对。这种敌对尤其表现在美国籍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们说,在第一学期的若干课程中, 他们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1993 年哈佛商学院的一次调查表明:留学生在市场营销课中勉强通过这一评分等级的占 96%。1994 年的调查令人吃惊地揭示出,至少有 10 个一年级留学生,从同班同学那里收到过含有敌意的匿名信。一封匿名信中这样写道:“滚回你那卑贱可怜的小国去吧,别来惹我们。” 另外用哈佛商学院学生们的话来说,总是有“撞上布告板”的危险,即因考试不及格而退学。如果你第一年评分的 45%是勉强通过,那么你实际上是处于留校察看期,大约有 3%的一年级学生和 1%的二年级学员遭此恶运。
由于课堂参与情况占一个学员评分的 25~50%,一个班的 90 名学生之间,会存在大量的互相捉弄的把戏。如有人会在你毫无防备的大庭广众之下, 发表一针见血的小评语;在损害某个同学的情况下赢得分数的事也并不少见。但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幽默的事情,例如每到周末,一部分学生就把“粉红色的猪”一奖,奖给该周那位在课堂上作评论时给人留下最好印象的学生。同时也把“鲨鱼奖”颁给该周作出最糟糕评论的学生。1993 班的克里斯蒂安·C·约翰逊,回忆起一个学生某天因滑冰事故,而拄着拐杖姗姗来迟,有个学生便从后排喊到:“马丁,你可以在课后还我拐杖。”该学员因此而获得了那一周的“鲨鱼奖”。
但仍有一些热衷于与众不同的学生,以为了获得高分而作出与某个教授的理论或观点相吻合的评论而著称。这种评分体系在防止评分膨胀的同时, 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削弱激励的因素。因为只有 10%的学员可以获得高评分等级Ⅰ,这就意味着每 10 个学员中要有 8 个“注定”获得评分等级Ⅱ,正如一位哈佛毕业生所说的那样:“很容易得到评分等级Ⅱ,但却不可能得评分等级Ⅰ,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曾有的学生抱怨说,他们的有些同学,只是把哈佛商学院当作给个人简历贴金的工具。无怪在这种竞争背景下,压力便随着繁重的学习负担而上升。
严酷的竞争不仅表现在课堂的学习中,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下面这个实例就很有代表性。那是在一次学生们举行的班级足球对抗赛上, 担任前锋的吴强拼命去争抢头球时,与右路奔来的查尔斯重重地撞在了一起。在他落地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我一定受伤了”,因为他明白真切地听到自己的脚脖子“咔嚓”响了一下。这一天的比赛,踢得相当激烈, 因为期中考试刚过去两天,学生们都想把考试期间积蓄的疲劳发泄在足球上。吴强负伤的时候,他的球队输给对方两个球。动弹不得的吴强,忍着剧痛等待同学呼叫救护车。十一月的天气已经有些冷了,一个朋友给吴强披上了一件上衣。这时,对方球队的一个队员,拨开人群走过来说:“天快黑了, 快点抬出场外去。”吴强的朋友们把这个傢伙推出场去,可是没过两分钟, 这像伙又回来了,高声喊叫:“快点把这个小子抬将出去,这样下去没法继续踢,比赛不就无效了吗?”吴强想挪一下身体,无耐他已经骨折的脚痛得实在动不了。同宿舍的同学,愤怒地拳脚相加,把那个傢伙赶走了,那知刚过了一分钟,那傢伙竟然面红耳赤地再一次跑过来,伸手指着吴强的鼻子大声吼到:“小 子,你听好了!如果你打算一直躺在这的话,这次比赛就必须算你们输了才行!”
在哈佛商学院,这种竞争起来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事屡见不鲜。但毕
业生们却回忆说,尽管他们当时也觉得同学之间如此竞争未免过于残酷,但走上社会后才发现,实业界的竞争远比在哈佛上学时激烈得多。
吴强受伤入院,八天没能上课,但是校方的态度非常冷淡。校方没有把他送到哈佛大学附属医院,而把他送到一所民办医院去了。通过这件事,吴强刻骨铭心地懂得了:现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社会,任何东西都不是容易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