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的特征

(一)语言凝炼而跳跃。诗歌反映现实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最凝炼的语言来体现作者跳跃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而不拘泥干事物的某些细节和过程。例:李白诗《望庐山瀑布》:

日智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香炉峰团团白烟在红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既抓住了高

峰与香炉云烟缭绕的共性,又揭示了烟染变紫的原因,富有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二句静写瀑布,用一“挂”字,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整条瀑布在遥望中的形象。三句动写瀑布,用一“飞”字,写出了瀑布喷溅之急:用一“直” 字,暗示了山峰陡峭之险,画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四句轻笔一转,联想天外,自然而然将瀑布比作银河从天而降,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可谓“入人意中,出人头地”。总之,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有渲染、有描写、有想象,处处紧扣瀑布的特征。着笔轻重相兼,富有跳跃感。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喜悦的感情。

(二)感情强烈而含蓄。由于篇幅短小,诗歌的感情必须更强烈、更含蓄,只有强烈,才能震动读者;只有含蓄,才能给读者留下回味。例:柳宗元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广阔背景,描写了一个自然景

象:在下着大雪的江心孤舟上,一头带斗笠身穿蓑衣的老渔翁在独自垂钓。诗人为什么不惜用一半篇幅描写它的背景?老渔翁为什么一反常态胃雪垂钓?答案就是“孤傲”。背景越大,就越能反衬出主人公的“孤”;天气越寒,就越能反衬出主人公的“傲”。柳宗元曾参加过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运动,失败后,他被一贬再贬,但是,他愤世嫉俗,借歌咏山水寄托自己的不屈心志,这“孤傲”二字,正是内心感情的强烈而含蓄的体现。

(三)韵律和谐而鲜明。诗歌是要读的。旧时用吟咏,即把诗句分为若干音节曼声延宕地哼;现在用朗诵,即用日常讲话的语气高声地念。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整齐之美、抑扬之气和回环之音,就要求诗歌讲究押韵、对仗、平仄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