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记游词选读

定 风 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③,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④。竹杖芒鞋轻胜马⑤,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⑥。料

峭春风吹酒醒⑦,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多才多艺,也擅长于词。词的题材广泛,意境高远清新,风格虽朗豪放,对于词的发展起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前人赞他的词已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说明]雨打竹叶,春风料峭,作者却吟啸徐行,坦然处之。这不仅是对待大自然、也是对待人生、特别是对待贬谪生涯的态度。

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后放晴,山头夕照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又写出他心头平静的境地。

[注释]①三月七上:指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三月七日。②沙湖:在

黄冈东南 30 里。③已而:不久。④吟啸:吟诗长啸。《晋书·阮籍传》:“登山临水,啸咏自若。”⑤芒鞋:草鞋。⑥蓑(suō):棕制的雨衣。⑦料峭:形容春寒。⑧萧瑟处:下雨时树叶萧瑟作响的地方。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争渡③,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④。

[作者介绍]李清照(公元 1084~约 1151 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

人,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写离别闲愁和自然景物;后期词感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景况。词风格清雄,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说明]这首词,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绘,烘托出人物的醉态,追述一次郊游的欢乐情景,酷似一幅优美的水乡行乐图。词的语言生动、朴实、节奏明朗、轻快,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潇洒乐观的性格。

[注释]①常:通“尝”,曾经。溪亭:水滨的亭阁。②藕花:荷花。③ 争:“怎”。④鸥鹭:鸥,游禽类,常飞翔于海洋或江湖上,捕食鱼类。鹭, 涉禽类,栖沼泽中,亦捕食鱼类。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①,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②挥鞭,

东临碣石③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 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写下了许多即景抒情的诗词。这些诗词心志高阔,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具有阳刚之美,堪称诗词中之瑰宝。

[说明]此词作于 1954 年夏天,上阕描写了大雨磅沦中的北戴河海上景象;下阕借史抒发了对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赞叹。

[注释]①幽燕: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古称”幽燕”,“幽”指“幽州”,“燕”指“燕国”。②魏武:即三国时的魏武帝曹操。③碣(jié) 石: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其石已沉于海中,④遗篇:指曹操登碣石时所写的诗:《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