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族的年节与风俗一、除夕和春节

除夕,民间称“年三十”,指一年最末一天的晚上。除夕的“除”字, 原意就是“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

旧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灶日,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里要杀猪宰羊,赶做米酒,磨糯米粉及做各种点心、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上大红春联和喜庆吉祥的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

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花爆,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席宴十分丰盛。若有亲人在外,无法回家团聚,也要空出一个席位,以表思念。

除夕夜亲人互相赠送礼物,称为“馈岁”,这一习俗后来演变成长辈向晚辈赠送压岁钱。除夕夜最普遍,一直流传到今的习俗要推“守岁”,即这晚通宵不睡,深夜 12 点正,当新年钟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以迎接新春。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到处喜气洋洋。

爆竹在我国至少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大年初一,开门便放鞭炮。传说在崇山峻岭中,经常出没着一种矮小的怪人,名叫山臊。样子与人差不多,只是它们只有一条腿。如果人跟它们接触了,便会得一种又怕冷又发烧的病。山臊最害怕哔哔剥剥的声音,于是人们便把竹子放在火里烧,让它发出声音来。所以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开门就烧竹子,吓走山臊,求得一年的平安。唐宋以后,火药广泛使用,人们仿照竹子做成鞭炮。今天放鞭炮,已完全转化为欢庆之意了。

正月初一,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几乎各地都吃年糕。因“年” 字本来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年糕就是取其谐音,预祝一年收成更比一年高。吃罢早饭,人们就换上新衣,到亲朋、邻舍和师长家里去拜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