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中国古建筑与西式建筑

上海外滩荟萃着世界各国的重要建筑样式,不过也有许多共性,第一, 它们都是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式样,总的来说属于西方复古主义建筑风格;第二,整个建筑轮廓给人们以庄重、厚实、壮观的节奏感;第三,在建筑式调上基本是统一的,都不同于中国古建筑:立面较多采用柱廊、阳台和贴面柱式。在较大的公共建筑物上,建造塔楼,并装置大自鸣钟。门楼启闭采用铰链,窗户大多为硬百页窗或钢窗,大转弯楼梯等。

上海外滩耸立的世界各国风格建筑,既集中又保存完好,是近百年来上海的象征,是世界一大奇观。如:

【哥特式建筑】1l 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追求垂直感,特点是高、直、尖和轻巧,广泛使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玲珑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垂直的簇柱,以及装有彩色玻璃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向神秘天国的幻觉。位于中山东一路的上海长江轮船公司大楼是英国哥特式建筑。

【巴罗克式建筑】17—18 世纪中叶流行于欧洲和拉丁美洲“巴罗克”一词出自葡萄牙文,意为不圆的珠。又出自西班牙文,意为“荒谬”的思想。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爱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色彩强烈,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的情趣,曾一度广泛流行于欧洲。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底层门窗三个高大的拱门,中段是爱奥尼克式列柱,中间入口处拱门带巴洛克风格的段墙山花,顶部饰以精致的浮雕。内部大厅以大理石装修,楼榜居中顶部设有玻璃天棚,整座建筑风格典雅,外观比例匀称。

【古希腊式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多为国会、法院、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流行于欧美诸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呈显著古典主义特色。位于中山东一路,原为汇丰银行大楼,1920 年建造,平面近似正方形,正面入口内为圆形大厅,冠以钢结构穹窿。大楼横向中部有仿罗马科林斯双柱式,竖向划分按古罗马柱式,顶部呈半椭圆形,犹如古罗马万神庙。外墙以花岗石砌筑,具有石建筑特征。英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 19 世纪上半叶~20 世纪初流行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建筑风格,它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法式,只要求比例均衡,注重形式美。如上海冶金设计院研究院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原名亚细亚大楼。该楼于 1916 年建成,是吸收了多种建筑样式的折衷主义建筑。它的外观采用巴洛克式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 呈回字形,显出富丽堂皇的气派。东门口直竖爱奥尼克式大立柱四根,门廊旁又有小立柱两根,使视觉产生纵深感。拱形结构的门券又采用半凸圆浮雕装饰。东门门厅内宽敞明亮,树立方柱 8 根,深绿色大理石贴面,简洁庄重。建筑物呈回字形结构,使大楼犹如井壁,空气对流畅通,成为外滩建筑中的佼佼者。

上海市内西式建筑还有很多。如上海市图书馆,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的折衷主义特色,原为跑马总会。有 10 层高的钟塔,上盖坡形楼顶,西面有贯通二,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华侨饭店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特色,原名

为金门饭店,其立面为三段划分,一、二、三层中部入口处为三间罗马多立克式,列柱两侧为爱奥尼式柱三联券窗。七、八层间有机檐。八层中部高出一层,其上有两层环柱式塔楼,下层为科斯林柱式,上层为塔什干柱式,顶部冠以镏金穹顶。

拜占庭建筑是在改造和发展罗马建筑某些要素而形成的,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典型。它在方形平台上覆盖圆形穹顶的结构体系,穹顶下部有几十个小天窗。如上海新乐路东正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

俄罗斯建筑形成于 12 世纪末,以俄罗斯教堂为代表。它有浑圆饱满的穹顶,称战盔式空顶,饰以金、绿两色,并夹杂黄红色。教堂用红砖砌筑,细部用白石石料,装饰华丽,色彩强烈欢快。如上海黄浦路的原苏联领事馆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 20 世纪中叶在西方居主导地位的建筑,它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工业化社会的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故又称现代派建筑或国际流行式建筑。上海南京东路上食品一店(原新新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原大新公司),都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