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叠石掇山

古代不论皇家宫苑,还是私人园林,造园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身居城市而有林泉之乐的要求。如同享受盆景艺术之乐一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之内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能辨千寻之峻”。

人们把园林里人工堆迭出来的山称为“假山”,其实园林中的湖泊、濠涧、瀑布、渊泽、溪流等、有的也是假的,可称“假水”。但这种假山假水, 可以给人真实的感染。唐、南宋造园普遍用石叠山,这是由于唐宋文人着重

意境和情趣的渲染,少讲形似多讲神似,因此就缩小尺度,甚至有以拳石代替名山巨岳来满足爱好山林泉石之癖。唐宋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爱欣赏单块奇石,以玩石为风雅,爱石成癖。如世上有“米颠拜石”的美谈。”米颠” 即米芾,是宋代著名书画家,任太守时,“获异石峰峦,岩有如真山,呼为石兄,具袍笏拜之”。南朝有皇帝封南京同泰寺前四块丑石为三品官,俗称三品石。宋徽宗为了玩赏太湖石,竟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派朱八、叠石掇山 - 图1在江浙一带大肆搜罗,千里运河,载运花石的船只首尾相接,终岁络绎不绝,广大人民深受其苦,史称“花石纲”。其中有块太湖石高 4 丈,周围 2 丈,玲珑剔透,窍穴千百,为古今所知最大湖石。朱八、叠石掇山 - 图2用巨船运往开封,放在御花园“民岳”中,名为“神运石”。如今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内的“青芝岫” 是乾隆当年收集的,也是一块名石,产于北京房山,明代被太仆米万钟发现。米有石癖,见之大喜,雇佣了数百人,数十匹马拉车运石,但终因财尽力竭, 半途而止,巨石搁置道旁,米因此而败家,故人呼为“败家石”。后被乾隆发现,破宫墙将此石运置于宫中。

古来论石,最受推崇的莫过于太湖石。太湖石是一种经水溶蚀的石灰岩, 主要产于太湖,其实江南凡是有石灰岩的湖泽中都有出产。太湖石的评价标准,一直以米芾论石所说的四个字“瘦、皱、漏、透”为准。兼备这四个标准为上品,所谓透,即玲珑多孔。光线能透过;瘦即秀,形态挺拔秀丽;皱, 即石面外形起伏不平,有明暗变化;漏,即石峰上石孔穴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的还要加上四个字叫“清、丑、顽、拙”。清者,阴柔;丑者,奇突;顽者,阳刚;拙者,浑朴。

上海豫园的天工奇石“玉玲珑”,高 4 米,宽 2 米,重 1 万多斤。秀润多孔,玲珑剔透。据说有孔七十二,曾以一炉香置其底,孔孔出烟。以盆水灌顶,则洞洞流泉。“玉玲珑”加之杭州花圃的绉云峰,苏州原织造局现第十中学的瑞云峰,称为“江南三奇石”。此外,尚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南京瞻园的“倚云峰”。

黄石,也为江南园林普遍采用的石料。虽在玲珑秀丽方面不及湖石,但浑厚朴拙,具雄伟气质,许多园林均以此掇山。如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石壁、深谷、幽壑、磴道、山麓、岩洞等皆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无数黄石以最巧妙的手法叠成的。山的高度虽不过 12 米,但一入其境,宛如在万山丛中。这座黄石假山是明代著名叠石专家上海人张南阳所作,化时数年之久,为江南现存最大的黄石山。

江南用湖石掇山最杰出者,要数苏州的环秀山庄,出自乾嘉年间常州戈裕良之手。他能以少量山石叠出体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大型假山。其法,以大块竖石为骨,用劈斧法出之;以挑、吊、压为主,叠挂嵌镶为辅, 洞顶用钩带法。骨架确立,以小石掇补。正如画家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卷云自如,峻自峰出,悉符画本,其笔意兼宋元山水之长。他还师承石涛之对缝拼镶叠法,故纹理统一,宛转多姿,浑若天成。

山在园林之中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手段,它不仅可以用来分割景象空间,而且可提供较高的观赏点,拓展景象空间。山涧和隧道是园林造山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空间了。山中上下左右迂回盘旋的游览路线增加赏景面,延长了游览时间,还起了障景的作用,如掩蔽园林界墙以造成开阔空间,增加进深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