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消费

情感跟血液一样如同生命的河流, 悄悄地引导着心灵的方向。

小女儿的第一个布娃娃是一个洋娃娃,金色的头发,瓦蓝瓦蓝的眼睛。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按钮,只要轻轻一按,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她是在那个洋娃娃陪伴中长大的。

后来,北京的洋快餐多起来了。麦当劳、肯德鸡、比萨饼成了孩子经常要的奖励品。女儿自然对洋快餐发生兴趣,并以吃洋快餐作为考 100 分的奖励条件。

再后来,小女儿又喜欢跟小朋友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鬼节在她们中间都有反应,送个贺卡,写一句话或者开一个玩笑。

有一段时间,我挺羡慕这一代地球公民。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接受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可有一天,在与小女儿的对话中,我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一种失落和不安开始袭击着我。

“妈妈,圣诞节快到了,该有一棵圣诞树和圣诞礼物了。”小女儿提醒我。

“哪天是圣诞节?”我故意问她。

“这你都不知道,12 月 25 日呗。”她为自己的渊博得意地笑着。“你知道那么多西方人的节日,你知道几个中国人的节日?”我好像是

被她的那种得意刺伤了,成心要报复和难为她似的。 “当然知道了。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她掰着手指

数着。

“你说的这些都是全世界人的节日,不是中国人的节。”我在步步紧逼着。

“那——啊——我想起来了,十一国庆节呀。”她兴奋得眼睛一亮。 “还有一个节,中国人过了几千年了,你知道叫什么节吗?”我在启发

她。

她被问住了,急得直挠头,还是想不起来,最后,只好由我来说出:“你记得春节吗?这才是中国人的节日。”可能是我说“春节”两字的时候有点激动,声音提高了八度。

“嗨,不就是过年吗?除了放鞭炮,还有什么意思?”她不解地看着我那张激动的脸。

“这是中国人欢送冬天、迎接春天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呵护心灵最古老的方式。”我像朗诵自己刚刚给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专题片写的解说词一样,一口气说出了我对春节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并想以自己的深情感染她。可等我定神看着女儿那张平静的脸,才悲哀地知道我的这份炽热的民族情感,如同我的血液,只能在我的生命中流淌。因为那是伴着我生长的所有的物质生活打下的烙印制造出来的,难以传达给别人。因为吃着不同饭菜、穿着不同服装的人,对世界拥有不同的情感。让一个吃洋快餐、穿洋装、玩洋娃娃的孩子记住中国的春节,的确是强其所难,就像我们没有在土地上撒下种子,却硬要大地长出我们希望的禾苗一样艰难。

我对春节的记忆,不正是跟吃的、穿的、玩的紧紧地缠绕起来的吗? 我对家乡的记忆,不也是跟那里的吃、穿、住、行的民风民俗纠缠在一

起的吗?

人的记忆和情感不是空洞的,总是实实在在地附着在那些可以看得见、看得着的物质生活的细节之中。

情感跟血液一样,由很多元素组成,血液曲红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元素组成。情感也有自己的元素,比如思念、牵挂、爱、恨等等。情感是流动和变化的,像水一样,其流向和速度是由环境和各种条件决定的。

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情感也有物质基础,不是凭空产生的。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跟人类的吃、穿、住、行联系得最为紧密。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长期在父母身边生活形成的,一个人对家乡的感情是由家乡的草木、饮食、水土、风俗形成的,一个人的民族感情来源于本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人在享用本民族的物质产品的同时,自觉地接受着民族文化与情感的熏陶。

在洋文化包围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民族情感从何而生呢?

在我们呼唤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呼唤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强盛?让孩子在接受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多地接受本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