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

在孩子和世界之间隔着成人, 那孩子永远走不出成人的阴影,

如同树荫下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在孩子和世界之间隔着成人。成人喜欢用自己的眼睛指点着孩子看世界,因此世界折射在孩子心中的只能是成人眼中的世界。世界在孩子的心中不得不失去其本色。

在家里,孩子要以父母为镜,从父母的眼睛里看自己的形象。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孩子不自觉地要向父母的标准靠拢。

在学校,孩子要以老师和同学为镜,在老师和同学的眼睛里发现和认识自己。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标准,孩子必须努力地向老师的标准靠拢。

如果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和标准是一致的,孩子成长得就顺利。反之, 孩子只能时刻处于分离状态。一只脚跨进家的门坎,一只脚跨进学校的门坎。

对孩子的同一个行为,如果有两个评价标准,那孩子只能不知所措,或只能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给家长,一半给老师。孩子的这种自我分裂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小女儿要写做家务的作文。吃完饭,她系着小围裙,开始收拾桌子,然后到厨房去洗碗筷。边洗碗,她嘴里边叨咕着,先放一盆清水,然后,放几滴洗涤灵——

她正说着,只听着一声脆响,一只碗掉在地上,哗地摔个粉碎。她的两只手在空中悬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张着,说不出话来,然后,急急忙忙地把碎碗片扫进垃圾桶。

我始终在远处观察她,心想,这回她写作文可多了一个精彩的段落。可

等她的作文写完了,我一看摔碗的事竟没写。 “你为什么不写摔碗的事?我想这是你第一次做家务的最动听的一支插

曲。”我低下头问。 “写做家务是有规定的,你看。”她拿出一个小本子举到我的眼前。 一盆清水,几滴洗滴灵,一块展布⋯⋯ “写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写那些干干巴巴的程序有什么

意思。”我用不屑一顾的口气说。 “妈妈,这回我可不能听你的。上次听你的,我得了个 3 分。”她说到

3 分的时候,眼睛开始盯着我的脸,观察我的表情。

自从女儿的作文得了 3 分,她对我彻底失去了信任,甚至对我的指导采取拒绝的态度。可能她从我的脸上发现了什么,又转过来安慰我:“妈妈, 我知道老师的要求,你不知道。按照老师说的做,才能得 5 分。”

我木然地看着她,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孩子需要 5 分来鼓励,即使这

5 分在大人的眼里多么没有意义和价值,但在孩子的心里却有分量。孩子拒绝我,并不是拒绝我的指导,而是拒绝我给她带来的耻辱。

她的那篇作文真的得了个 5 分。不过是 5,她特别得意,还以一种骄傲的口气对我说:“以后,你不能再指导我了。我知道老师的要求,你不知道。照你说的写只能得 3 分,听老师的才能得 5 分。”

我只能默认自己不行。

过了些日子,女儿可能是忘了我曾给她带来的耻辱,写完作文又来找我。我正在洗衣服,便要她念给我听。她一边念,一边观察我的表情。等念完时, 她突然改变主意了:“妈妈,你什么也别说。我知道你不满意。我不能听你的。听你的我就得不了 5 分了。”说完,她一转身跑进自己的屋里,随手把门紧紧地关上。

我被拒绝在门外。

孩子已经分辨出来,老师和家长对她有两套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她清楚自己该靠近谁,靠近老师她能得到一个群体的承认,而靠近妈妈,就要失去群体的承认。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失去群体的承认该多么痛苦啊!

作为母亲,我不能给她制造这样的痛苦。但作为母亲,我更不愿意看见孩子千篇一律地表达自己,只会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为了赢得最高的评价,可以忽略自己生命的真实感受,可以放弃生命本身具有的创造激情。我陷在矛盾之中,孩子不也深陷在夹缝之中吗?

我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该多玩,多接触大自然,多用手和脚去获得各种信息。可我又不得不天天追着孩子做作业,追着孩子读书,惟恐她浪费时间,惟恐她在班里落伍。

我知道写作文是训练孩子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每个人感受世界的方式不同,眼睛所看到的形状和色彩也不同,写出的作文各有自己的特色。可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听凭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模式写。

孩子面对家长和老师不得不分裂自己,家长面对老师的要求和自己内心的标准不也得分裂吗?

我救不了孩子,不也救不了自己吗?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很难保持一致性。遗憾的是孩子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选择和思考,只能靠近一方,靠近能得到最实在的证明和肯定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