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儿来?

人类在追问中成长,

孩子在追问中一天天长大。我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人为什么活着?

这千古不变的重大哲学命题,竟常常由孩子追问。孩子经常向世界发出全息生命的信息。关于生和死,关于爱和恨,关于恐惧,关于悲伤,这些重大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成人面对和要时时思考的问题,也是孩子时时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孩子看似一个弱小的生命,可她生长的感觉是全息的。人类所有的欲望、情感以及这些欲望和情感或流动或堵塞的情况都在影响着这个弱小生命的生长方向。

孩子比成人更关注生命自身,孩子因此比成人更多地思考人生的哲学命题。因孩子不会以哲学家自居,不善于借用各种桂冠吓人蒙人,才常常被忽略,仅仅被当作童言或童趣听之或一笑了之。

妈妈,我从哪儿来的? 妈妈,我是什么变的?

小女儿 3 岁以后,经常这样追问我。开始我说她是小雨点变的,后来又说她是小白兔变的,有时候说漏嘴了,说她住在我的“小房子”里时,总爱用小脚丫儿踹我。

她开始对“小房子”感兴趣,不停地要我讲小房子的故事。后来,她看

《阶梯百科全书》,翻到 460 页,看见胎儿头朝下在子宫里的图片,非常兴奋。她捧着厚厚的大书问我:

“我在你小房子里也是这样倒立吗?”

“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我能在里边转动吗?” “我吃什么?”

对生命的关注在开动她的脑筋,调动她的想象。她把自己和那个胎儿分离开来,用想象在了解生命的来源。这和人类之初对宇宙万物的追问和思考一样,具有着浓厚的哲学意味。哲学不就是诞生于这种孩子般的疑问和寻找之中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的追问,因为我们会被问住,会无言以对, 会露出尴尬相,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而且我们更忌讳给孩子讲生命的来源,因为怕碰上红灯,怕误入禁区。多少年来,好像大人都用一个招法来哄骗孩子,总是用躲避或回避的方式编撰有关生命的故事。可今天,在信息发达的社会,孩子根本不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想要的知识和信息,有各种信息渠道在向她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我固守着老一套能行吗?

孩子在逼迫着我作出改变,尽管这改变会让我感到痛苦,但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我改变了,我才能和孩子进行交流和对话,才有可能在她的身前和身后进行引导和催促。

我翻看着有关生命来源的书,但不急于把我看到的讲给她。在她不追问的时候,我从不提起这些话题。偶尔她想起来什么要问我,我就轻描淡写地说我最近看了一本什么书。那书里好像写了这些事,她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书上去了。

追问是孩子了解自己生命的最初的冲动,是一种断断续续的情绪。但这种情绪能带着孩子去了解所有的未知世界。如果这种情绪被粗暴地扭断了, 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也会被削减。

人类是在追问中成长的。孩子也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不断长大的。追问是生命向上生长的催化剂。鼓励孩子不断地追问,等于推动孩子不断地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