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习惯了当电视旁观者的孩子, 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呢?

电视把家庭扩大了。人们不用走出家门,就能知天下大事。

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发生的各种事、出现的各种人物,通过这方寸之域便可一目了然。电视扩大了人认识世界的空间,也分割和堵塞了人的情感空间。在电视机前接受大量的非情感信息长大的孩子,对情感信息的接受和感受能力是否减弱了呢?

电视里有动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几乎可以看见地球上所有的濒危的和不濒危的动物。这些动物有时在追逐和厮杀中倒下了,有时被强大于自己的动物残酷地吞食掉了。孩子整天在电视机前观看着动物世界的战斗,但她很平静,几乎没有恐惧、惊喜、欢乐和悲伤。隔着屏幕,孩子不能听见那些动物的呼吸,不能跟动物进行直接的交流,包括电视里的人。漠视情感,使孩子得了精神情感馈乏症。

在大量非情感信息的包围中长大的小女儿,对电视里的人物命运、喜怒悲恐没有任何反应。不管电视里留下一个又一个悬念,还是出现杀人的镜头、流血的镜头,她都能坦然地面对,而无任何情绪变化。她的情感从不参与到剧情里,也不参与到电视人物的情感世界之中。她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看什么都不激动。这种旁观者的生活,从她记事那天就开始。她会不会以这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生活呢?我担心着。

她听故事哭了,故事里的人让她动心了。她在朗诵小萝卜头的故事时哭了,在读刘胡兰的故事时哭了。这些故事并不比电视里的故事悲惨多少,但这些故事,在文字和语言里,给了她想象。通过想象她把自己拉进了故事里, 设身处地想象着对方,甚至把自己当作了对方。这种感情的参与,教会她与生活建立联系。在生活中她会不自觉地捕捉那些令她感动的画面,并靠感情的引导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人的记忆里最浓重地涂抹着情感的色彩。凡是没有情感参与的生活,人便没有记忆。不论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对人的记忆, 对生活场景的记忆,都有各种情感深深地搅扰和纠缠在起作用。

非情感信息切断了孩子与生活的联系,也堵塞了孩子直接感受生活的渠道。在电视里,人间的大喜大悲、灾难和不幸,几乎都演尽了,但在孩子的情感上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忆。那些真的打动她、让她记住的总是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画面和场景。因为那些画面和场景总是以看不见的速度直接跟她的感情接通,迅速地溶进她的血液里,帮助她触摸到生活和生命之间那条看不见的连线。

旁观者永远也走不进生活,触摸不到生活的脉搏,也就自然不会从生活中吸收生命的养料。

旁观就是不参与,以冷处理的态度看待生活。人与世界不用情感联系, 情感就开始在生命中退位了,理智代替了一切。因为失去了情感,人的欲望和才能就失去了滋润的颜色,生命将被物质所掩盖,生发不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精神世界会日渐苍白,如同被折断翅膀的鹰,心灵将失去翱翔的能力, 人将沦落为地上匍匐爬行的动物。

这主要是情感的不参与。因为没有情感的联系,人才能站在旁观的立场和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冷静地进行冷处理。

当人的情感总处于冷处理,情感就没有了源泉,开始枯竭。情感枯竭人的生命就缺少流动感,没有流动感的生命就失去了美。

孩子最先接受的是情感的信息。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孩子跟它们有联系,都是情感在起作用。情感让孩子和周围的世界拉起了手。他们对世界的亲近感在影响和引导着他们不断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投入的热情。

小女儿一出生,眼睛就被电视变化多彩的节目吸引过去。她虽不懂那里演的是什么,但她的眼睛喜欢往那儿看。电视里传递出来的各种非情感信息紧紧地包围着她。面对电视机,她坐的时间越来越长。

当人习惯了接受非情感的信息,习惯不用情感参与生活,不使用情感, 只看重信息,在信息中寻找用途,对信息的处理没有情感的取舍,不受情感的左右,人对情感就开始麻木,在生活中,随时充当一个旁观者,以旁观、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信息便失去了情感,对生活也失去了投入精神。

非情感信息培养出来的旁观者,不自觉地养成了挑剔的习惯,因为在没有了解现实生活的真相之前,他更多地接触了影视作品里描绘的生活,他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理解,更偏重于影视作品里的故事。尤其是孩子,喜欢把影视作品当成真生活本身或者更希望生活如同作品。因此,当他们一进入生活,发现生活远不如影视作品那么生动,具有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画面和情节,他们常常会感到失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习惯了在屏幕里看世界,选择喜欢的画面和人物故事,面对真实的生活,要么当旁观者,不投入热情,要么进行挑剔。这两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适应生活和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