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沉思之十八——语文课堂与情感教育与创造力与心理健康

文字如同一个基因库,

保留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信息。

生命是通过染色体进行遗传的,人的思想和感情也有染色体,也能遗传, 只是它采用了间接的遗传方式。

文字如同一个基因库,储存了千百年来许多个体生命的信息。那些信息像计算机的数字化过程一样,能迅速在屏幕上出现书里的人物形象,又像细胞繁殖一样能透过文字克隆出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他的音容笑貌。

语言文字是一个信息载体,也是一个精神载体。语言文字可以穿过时空隧道,像染色体一样进入心灵,对人进行精神遗传。

学习语言文字,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感受和理解文字的形象和意绪,并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和文字只是孩子接受信息和破译信息的一种密码,而不是全部密码。在人类各民族保留和正在应用的语言文字里,保留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精神和情感信息。学习语言文字不过是帮助孩子打通一条精神信息渠道,通过这条渠道去接受民族文化和历史,通过这条渠道去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

拆装文字游戏不仅破坏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 也破坏了孩子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胃口。

拆装字教育,成了孩子每天作业的一项负担,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干这件事。这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又破坏了孩子对语言学习的情绪和乐趣。中国的方块字不但造型美,而且形中有意,甚至形中有典。学习汉字是一件愉快和能让想象力随时参与的事,可以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掌握课程中遇到的生字和生词。

拆装字破坏了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致和快乐体验,甚至导致了孩子厌倦语文课的学习。一个字如同一个完整的建筑,孩子记住的是它的整个形状。拆开了,让孩子每天捡拾一些砖头瓦块再组装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查字典只是学会使用语言工具。只要孩子掌握了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就够了。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查字典,把并不懂得的词义抄下来,交给老师,这对孩子来说,只是一项没有兴趣的劳动。这种劳动对孩子学习语言的热情只有破坏作用,而没有积极的作用。

孩子学习负担重,并不仅仅是升学考试的压力,还有人为制造的负担。拆装字就是小学语言教育给孩子增加的课外负担,它剥夺了属于孩子的自由时间。

减少文字游戏,让孩子多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多一点阅读和朗读, 让孩子多记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不但有利于语文课的学习,还等于给孩子输入了健康美好的精神情感。

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最好课堂。

文学是人类的情感沟通的最好渠道。

语言课实际上是通过学习语言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课堂,更是对民族文化学习的最好课堂。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借用语言文字来完成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教育。朗读和背诵课文实际上是在孩子的心中播种真善美的最好方式。

数学课是通过数字符号和公式帮助孩子打开一扇大门,帮助孩子了解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数和量的关系。语文课是通过文字符号沟通人的心灵和情感,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人类崇尚的真善美和人类的爱心都灌注在字里行间,渗透在语言文字里。读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孩子读出了眼泪,其教育作用不是不言而喻吗?读山水诗,让孩子读出大自然的美丽和气魄,其情感教育不也是不言而喻吗?

语文教学更像农民播种,只要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人类遗留下来的最好的篇章,不用急于种子发芽,不用急于看见秧苗,更不用急于看见果实,只要把好的种子种进去了,一定能在孩子的心灵扎下根,不知在哪一天,不知被哪股风、哪场雨唤醒了,便生长出来。中国有句名言:“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意思是说,教育需要时间,想揠苗助长不可能。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人也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作法都是有害无益的。中国还有一句名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说的是教育的播种作用。美好的情感需要播种,它的种子就是人类千古不变所歌颂的真善美。这一丰富的情感宝库就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

让孩子从语文课的学习中领略人类的精神思想和接受人类保存了千百年来的美好感情,语文教学不是帮助孩子打开通向历史文化和人类情感的最好大门吗?

孩子的喜怒哀乐往往在听故事的时候被调动出来,为故事里的人哭和笑,或者在朗读作品的时候被唤醒了,跟着作者的情感或悲或喜。语文课是丰富孩子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孩子需要情感沟通和表达,自然会喜欢语文课。如果孩子厌倦语文学习,那一定不是孩子出了什么毛病,而一定是语文课的教学出了毛病。

阅读是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写作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展示。

孩子是通过语言进行想象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要借助想象来帮助自己完成,因为语言的创造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的思想可以天上地下任意驰骋。通过编故事,孩子创造了一个自己喜欢和向往的世界, 没有一种手段比语言更能帮助孩子表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了。

写作文是孩子创造力的一个表现手段。通过写作调动孩子的想象,通过写作帮助孩子完成对想象的创造,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和神童,也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应该是给所有的孩子提供一个表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条件和机会,通过作文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像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运动速度以及弹性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加以训练一样。这和体操能加强孩子肌体的柔韧性,表现出生命的和谐与优美是同一

个道理。

作文写作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一种思维体操。这种思维训练,能促使孩子感受能力和生命的自我表现能力发生变化,学会借助语言进行创造。

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很多表现方式。一张绘画纸和一张作文纸都是孩子表现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孩子的胆量和独特的想象在生活中可能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但面对一张纸,只要不限制孩子,不给制造任何条条框框,每个孩子都能尽情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来。可现在孩子的作文课,要在范文的引导下,在老师一层一层的指导下进行写作。孩子的脑子里装满了框框,只能搜肠刮肚地寻找那些符合老师要求的材料来写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可以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只要符合作文的主题就够了。这样的作文训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呢?这不但没有增强孩子的创造能力,相反,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给了孩子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

很多成人为现在的孩子缺少个性和创造性担忧。个性和创造性从哪儿来呢?当孩子的世界被成人占满了,当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被成人剥夺了,当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去处,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到哪儿去落脚生根呢?

五 欢乐和痛苦都需要进入流通领域,

而文学不正是人类情感流通的货币吗?

孩子弱小,面对成人施加的压力,无力反抗,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只能忍受。但反抗的心理和情绪一直像地下的岩浆,在孩子的生命里运行着。这种愤怒需要疏通的渠道。孩子也有暴力心理,因为弱小,不能直接对社会和他人施予暴力,便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这种情绪只要一表达出去, 心灵的压力和愤怒就减轻了。

中国有句话,愤怒出诗人。当心灵被愤怒燃烧时,限于不能用武力和暴力行为表达愤怒,语言便成了惟一的武器。这样诗人出现了。人类社会赞美诗人,一方面因为诗人帮助众人找到了表达愤怒的渠道,让每一个读诗的人通过诗渲泄了自己的愤怒,而使愤怒没有变成暴力行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一方面诗人帮助人类找到了精神方向,减弱了人类崇尚武力的心理,使人们不再单纯靠武力解决自身的冲突。诗和其他文学样式的出现,成了人类调解心灵、进行心理治疗的最好秘方。人需要医治心灵的怨恨和不满,并需要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由怨恨和不满酿造的痛苦。文学在表达人类的美好追求和健康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承担了此任。

写作训练,不单纯是进行一种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是教孩子学习借用语言文字与社会和他人沟通。一个喜欢用文字与人沟通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没有进攻性和破坏性。人类的很多灾难是暴力的产物,而暴力是愤怒的产物,愤怒是压力和不公平的产物。社会本身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每个人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常常是“愤怒的葡萄”。即使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存在着不公平。借用语言发泄不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理智尚未统治孩子的大脑时,孩子的所有行为都依靠本能来支配。语文课给孩子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当孩子写出痛苦的时侯,郁闷在心中的痛苦就随着语言变成文字飘散了;当孩子写出自己的欢乐时,充满心中的欢乐—变成文字就像赶不走的蜜蜂一样包围着心灵。

作文题材的狭隘和统一化、模式化,限定了孩子的表现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写作需要有感而发。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和经历。每个孩子的生活环

境不同,经历不同,感受生活的方式和信息的收发台不同,表达自我的方式也不同。写作是在方寸之地展示个性最大的舞台,也是孩子全方位地探索自己、整理自己混乱情绪的最好方法。

命题作文把写作所完成的心理调整和自我教育的宽泛性变得狭窄和单一了。生活本身是宽泛的,情感和思想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可命题作文不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画地为牢地把每一个孩子束缚在一个题目上。像特制的“红舞鞋”强迫大小不同的脚穿进同一个号码的鞋里,跳着同一个舞蹈。

老师一层一层地指导和范文引导,看来是给孩子一个方向,但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框框,要求孩子按照某种模式进行创造,结果还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