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沉思之十——母爱的误区

母亲给孩子太多的爱, 如同河水泛滥。

在多子女家庭,一个又一个新生儿的出生,分割了母亲的时间和精力。每个孩子得到母亲的关注都很少,因此,每个孩子得到的自由空间都很大。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更大的空间游戏和思考。可面对一个孩子,母亲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时间都投放到孩子身上。母爱从四面八方向孩子包围过来,捆住了孩子的手脚,像无形的绳索和巨大的背囊,让孩子背负着承受着。母亲与孩子联系得越紧密,孩子自我的空间越狭小。于是,冲突和痛苦便成为母亲与孩子联系的另一条纽带。

孩子需要关怀,更需要自由。孩子需要给予,但更愿意有机会给予别人, 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其实,孩子对母亲需要的并不多,可母亲要给很多。孩子开始拒绝。这种拒绝让母亲感到痛苦。就像断乳期一样,孩子在忍受着与母体分离的痛苦,被人为地割断了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的那种温暖的感受,有一种无法言传的痛苦。同样,母亲在断乳之后,由于乳汁仍然在体内奔腾着,咆哮着,可出路被堵塞了,被掐断了,乳汁无处流淌,便要经受鼓胀的痛苦折磨。于是,母亲的血液里也潜伏着一种疯狂的毒素,在要给出和给不出去的较量中,母爱往往失去理智。

母亲离孩子最近,母亲施予孩子的爱最多。因此,今天的母亲也变得最痛苦。母亲在被各种观念缠绕着、冲撞着,也被成长中的孩子的各种问题纠缠着、左右着。母亲有了不能自拔的教育误区。为了让孩子更聪明,取得更好的成绩,母亲不辞辛苦,陪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学习班、智艺班之间。为了

看见孩子快速成长,母亲想尽一切办法,使用各种现代催化剂帮助孩子成长。结果带来的却是双重的痛苦。

被人类歌颂和赞美的母爱为什么到今天在孩子的身上竟然产生了副作用呢?如果分析一下母亲心理,就不难看出母爱一旦失去纯度就要产生负面效应。

二 母亲的不健康心理是一种现代病毒, 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灵的健康。

母亲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与孩子建立着广泛的联系。母亲的精神情绪、生活态度、与人交往的方式点点滴滴对孩子产生着影响。母亲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还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进行管理?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还是包办代替孩子做孩子本来能够做的事?母亲用什么样的心理对待孩子,必然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研究和探索教育的问题时,母亲不能不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

是哪些不健康的心理堵塞了我们与孩子的交流? 是哪些错误观念扭曲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是哪些思想意识干扰和破坏着孩子生命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只有发现和弄清楚母亲自身哪儿出了问题,我们才能摆正自己和孩子的位置以及角色关系,才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对话,赋予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

母亲对孩子寄托得越多, 对孩子的失望就越大。

母亲把自己的尚未实现的梦寄托给孩子,让孩子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理想,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不是从孩子自身的能力出发,也不是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目标出发,自己需要孩子表现出什么能力来,孩子就得立刻表现出来,自己需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孩子就得立刻得到什么样的成绩。这种寄托心理完全改变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不愿意看见孩子成虫,于是母亲在智力上对孩子下血本,大量投资,目标只有一个, 实现成龙梦。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母亲的要求不堪胜任。孩子不是一架灵敏的学习机器,输送什么信息,立刻就能反应出来,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需要时间。不同的孩子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可母亲寄托的希望不允许孩子表现出迟缓和笨拙。母亲渴望看见孩子时时处处表现出机敏和聪慧,时时刻刻能取得母亲所向往的成功。可孩子不是一架学习机器,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孩子的失误常常让母亲大失所望。

母亲喜欢以攀比来激励孩子,

却不知道攀比对生命自然生长的抑制大于激励。

现代信息社会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了信息量。南方发生的事, 几秒钟北方就知道了。西半球发生的事,东半球几十分钟就知道了。屏幕天天在公布各个舞台上冒出来的星、腕,还有神童。我们生活在被信息包围的世界里,在各种比照中寻找着自己生命的支点。

这种比照也用在孩子的身上。而且比的方法只有一种,横着比,拿孩子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结果越比发现孩子越差,越比越灰心丧气。母亲对孩子越是关注,寄予的希望越大,越喜欢把孩子放在别人的天平上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母亲都知道孩子与孩子的高矮、丑俊和胖瘦不能比,就硬要放在一起比智力,恨不能把全世界孩子的优点都集于自己孩子一身。于是,每个母亲都不愿意接受一个平庸的孩子,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本事,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别的孩子能达到的高度, 我的孩子也得达到。

母亲经常在这种攀比中心里失去平衡,尔后,又用那颗失去平衡的心不断生出来的欲望去打破孩子的心理平衡。

恐惧失败心理常常改变着母亲的形象, 于是,天使常常蜕变成巫婆。

现代母亲的痛苦往往来自焦虑和恐惧,面对一个孩子,担心的成分增加了。怕孩子有闪失,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出错,怕孩子落伍,怕孩子将来没有出息等等一连串的恐惧在折磨着母亲的心灵。这种恐惧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种种推测。母亲善于运用推导法,因此只要孩子考试出了点错或表现出一点失误,就联想和推导出一大堆可能出现的失败。

母亲不能自控地要把自己的恐惧感传达给孩子,一方面是想给孩子施加压力,一方面是心理承受不了恐惧所带来的痛苦。由于恐惧在心灵中作怪, 母亲像患了一种不愈症一样,不容孩子出错,不容孩子比别人差。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母亲的恐惧是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对于长大了一点的孩子,母亲的恐惧感不可见,不可摸。害怕上中学的孩子不跟自己说心理话,害怕孩子对自己有所隐瞒,偷着翻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 偷听孩子的电话,暗暗侦察孩子交往的朋友等等,都是这种恐惧心理造成的。

恐惧感经常扭曲母亲的形象,破坏了母亲与孩子的正常联系。恐惧感还有着强大的传染功能,一旦传染给孩子,不但会扰乱了孩子的生命秩序,还会像病毒一样难以排除。

六 放纵孩子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 自然会堵塞孩子求知的欲望。

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一方面又放纵孩子的欲望,要啥给啥,对孩子的不合理欲望听之任之或者无限地给予满足。在消费方面,母亲有一种预支心理,总以为给孩子越多越好。这种心理放纵了孩子的欲望,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节制。

物质方面的挥霍和享受,将导致孩子丧失自我节制的能力。一个在物质方面习惯了挥霍的人,不会懂得珍惜时间,更不会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甚至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欲望能够相互抵消和相互抑制。比如,消费欲成了一时的主宰,那么其他欲望只能退居第二位或更靠后。如果求知欲一时统治了生命,那其他的欲望也就没有了一席之地。母亲喜欢通过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爱像一个填不满的深坑。在这种爱哺育下长大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染上放纵欲望的毛病,喜欢通过释放欲望来寻找欢乐。

对于孩子的求知欲可以放纵,因为它只能加速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

兴趣。而消费欲正相反,它只会教会孩子挥霍和享受,还有不懂节制。

像市场经济快速加工和推销产品一样教育孩子, 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心理也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现代人急于从孩子身上看见成果,急于把孩子加工成名产品推向市场,因此对孩子的迟钝,或学习上的失误不能忍受,或焦虑不安,或四处寻医问药。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接受新知识方面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接受力强,有的人接受力弱。动物有着不同的胃口和消化道,孩子在学习知识方面胃口和消化道也不一样。孩子不可能刚学点知识,就能立刻反馈出来。这不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生长规律。

神童教育方案蛊惑了许多家长。媒体和广告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教给家长各种催化孩子成长的药方和新产品。由于深切的爱,由于希望早一点看见孩子的变化和进步,母亲便积极地参与各种催化孩子成长的新产品的使用, 而甘愿放弃对孩子的观察和研究。

迫切的求成心理,无疑导致速成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使母亲变得浮躁, 不能允许孩子有误;也使孩子变得浮躁,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失误,甚至害怕看见自己失误,心灵被紧张和焦虑的气氛所笼罩。

耐心地等待孩子开窍, 保护生命的原始资源。

孩子千差万别。每个孩子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孩子的敏感点和敏感区域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聪明才智。有的孩子在认读上反应快,有的孩子在计算方面反应快。有的孩子运动系统灵敏,有的孩子对色彩或节奏敏感。孩子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来自先天体质上的差异和神经系统兴奋区域的差异。

中国医学和气功都讲究打通窍穴。开窍不仅仅是气功和医学上所常用的词汇,也是中国人经常用于教育学上的词汇。人们常用开窍来比俞智慧的开启和长进,也常用开窍来形容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孩子有些时候对某一个学科的信息和知识记得混乱模糊或反应迟钝,而有些时候突然又明白了,就像流动的河水,有时浑浊,有时清澈,又像电视屏幕,有时出现雪花、看不清图像,有时线路正常,图像清晰。孩子对信息和知识的接受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准确无误地还原给家长和老师的。家长从孩子身上不能及时看见信息反馈的时候,就着急上火或断然地给孩子下各种结论,甚至对孩子表示失望。中国医学和气功学强调的 72 个窍穴,实际上是强调各个经络相互沟通的

关键点或者叫作信息能量的切入点。信息能量从哪个点进入,经过哪个点流通,影响着整个生命信息系统的运转。打开一个窍穴如同打开一扇大门。要让信息能量在体内流动,而不是堵塞或积存在某处,造成障碍。

窍穴有时关着,有时打开。关着的时候,信息就进不去,只有自然打开或者被积累多了的力量冲撞开了的时候,传递的信息才能进去并畅通。

窍穴并不总是通着的,很多时候是关闭的。要打开窍穴,某个信息系统才能接通,信息才能输入。窍就是一个信息渠道的关口。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反应速度是不一样的,与这个关口开不开有关。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打开生命的窍穴不失为更接近孩子的一种教育。

松下心来不制造紧张气氛,

让孩子在风调雨顺的岁月中成长。

心不能绷着。心一绷着,血液的流速就要发生变化。血液的流速太快和太慢都会影响生命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由于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变化,尤其是失败和错误,都会让母亲的心揪着提着。而母亲的心一提起来,就会制造紧张空气,把自己的不安和恐惧、自己的焦虑和烦恼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结果,孩子的心因此失去了安宁。

母亲喜欢使用提醒法教育孩子,尤其喜欢展览孩子的失误,想用这种展览方式引起孩子的高度警惕和注意。可孩子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什么呢? 是羞辱和自卑,是不安和恐惧。母亲还常常使用推理和演绎法夸大和渲染孩子的失败。

现代医学和科学实验证明在紧张的气氛中,人和动物的血压变化最大, 随着血压的升高会带来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孩子在学校已经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回到家里,再陷入紧张的空气中,不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松下心来,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功和失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和心理空间,让孩子在最放松的状态下与世界建立联系,让心灵的所有房门敞开着,主动接受来自宇宙万物的信息。

从孩子生命生长的需要出发, 把爱心化成阳光和雨露。

孩子如同一棵小树,有自己生长的内在节奏,什么时候长叶、开花和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还取决于先天发育速度和进化程序。每个孩子生长的进度不同,在接受同一内容的教育时,自然会表现出差距。每个孩子的兴奋点不同,对不同的学科,自然会表现出接受能力的差别, 就像大自然里的植物,虽然都在春天开花,但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却不一样。不能拿一个标准衡量每一个孩子,不能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一切应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就像尊重孩子的胃口,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所需要的饭量一样,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速度。

什么是爱?爱的立场在哪里?

爱孩子是以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还是以家长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孩子的生长需要为出发点,就会自觉地尊重孩子的内心需要和内在成长的时刻表或者说是内在成长的进度表。不强迫孩子做此时不愿意和不喜欢做的事,也不强迫孩子表现不愿意表现的情绪,不逼着孩子为了讨好大人的欢心说假话和不想说的话,就像尊重植物的生长一样,只负责给其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和养料,而不做揠苗助长的事,也不施加现代催长素,采取快速成材法。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爱孩子实际上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所应给予的教育内容,并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按照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施教。

爱的立场一旦发生变化,完全以爱者的需要出发,那爱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其结果就都彻底变了。要孩子为自己实现某种愿望,实际上就是在向孩子强加自己的意志。这种爱常常是霸道的、挑剔的,并且缺少宽容精神。它把孩子完全置放在被动地位上,让孩子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不是主动寻

求和探索的独立的人。这种爱是自私的,有着强烈的占有心理。在这种爱笼罩中成长的孩子不可能有个性和主动的学习精神。

十一细心发现孩子生命的每一个生长点, 用赏识的眼光给优点定格。

在不同的环境和面对不同的对象,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热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点和生长周期,就像生物钟一样,人与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书本并不能准确地描绘出每一个孩子的生长曲线。专家和学者也无法帮助你预测孩子随时冒出来的生长点。惟有你自己是孩子生命生长的发现者和观察者。惟有你自己能及时抓住孩子生命随时展露的闪光点。

追问是孩子向上生长的一种方式,破坏和创造同样也是孩子向上生长的方式。

孩子向大人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时,实际上是孩子在寻找探索世界的道路。孩子提出的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看来挺好笑。其实,孩子正是通过这些好笑的、近乎有点傻气的提问在进行思索。思索和寻找都是孩子生命不时展露给我们看的生长点。

孩子的破坏行为,常常让家长头疼。孩子喜欢拆装东西,尤其是玩具, 而且是拆了装,装了拆。凡是让自己感到神秘的事物或者不知内情的东西, 孩子都喜欢打开了看,走近了看。孩子正是凭着这种好奇心一点点了解世界的。在破坏的行为中,一定有创造性的行为紧跟其后。如果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一定会发现,孩子的游戏里包含着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永不枯竭的热情。

由于我们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甚至只把学习定位于接受书本知识, 凡是远离书本的学习,都被我们无情地拒绝了,我们只剩下一条观察孩子生长的渠道——书本学习和成绩。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上来了,我们就觉得孩子成长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我们就觉得孩子萎缩了,退步了。这种对生命生长的单一判断方式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多盲区和盲点。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自我成长和随时迸发出来的稍纵即逝的生长愿望,能帮助孩子找到教育和引导孩子的独特途径。

十二

宁静面对孩子的成功和失败。静心是实施教育的最好气氛。

孩子的成功和失败被渲染得太强烈,太刺眼,因此太具有杀伤力了,以致使今天的孩子和家长个个渴望成功,个个恐惧失败了。谁都不能宁静地平心静气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失误被无限夸张得不能目睹了,孩子的成功也被无限地夸张得不能自自已了。于是,家长和孩子的心被成功和失败搅得一片混乱。

对于孩子来说,一次好成绩算不上成功,一次坏成绩也算不上失败。学习如同走路,摔了碰了,跌倒了,走岔道了都是正常的。孩子是伴着错误一起成长起来的。学习上的失败跟孩子走路要摔跟头一样不可避免。同样,学习上的进步,也跟走路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值得大肆渲染的。

静下心来看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孩子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掌握生活能力,都并不是直线前进的,天天都有新的进步和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很多时候,孩子好像总是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之中或者干脆没有明显的长

进。家长焦虑的往往是看不见孩子的变化和进步,渴望孩子天天创造出好的成绩,天天都有成功的捷报,担心孩子失败,不能容忍孩子有一点失误和差错。对孩子的失败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和恐慌,并无限地向孩子夸大失败的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家长的这种态度和纷乱的情绪无疑要传染给孩子,干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绪。现代孩子的焦虑和烦躁情绪,除了来自孤独和都市病以外,还来自家长直接传染给孩子的恐惧失败的焦虑感。

静心看待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既不要过分地炫耀成功的光彩,也不要过分地强调失败的可怕。因为孩子生命正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切都没有定数, 也没有定论。不论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面,都会把孩子引向偏狭。偏狭对孩子的毒害可能是一生的。它常常会把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引偏,直至辨不清世界和自己的真实面目。

一个看不清自己和世界本来面目的人,怎么可能发现真理?又怎么可能发现生活原本潜藏着的各种智慧和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