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游戏的日子

游戏是孩子进入群体生活的一种心理训练。没有游戏的童年,孩子的世界将会怎样呢?

游戏需要伙伴。游戏好像能无师自通。只要孩子在群体环境里,就能迅速地学会各种游戏,并在游戏中创造着各种快乐。

孩子本能地知道如何拜自然为师,拜生活为师,拜他人为师。孩子在向自然、生活和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在游戏中,孩子有一种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孩子迅速地掌握了进入群体环境的各种能力。

游戏,在大人看来不过是玩,但在孩子看来却是一种学习。一种没有压力、充满乐趣的交流和平等的学习。孩子只要在一起玩,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跳绳、踢毽、跳皮筋等游戏,而且学得一点也不费力气。

在都市里,那些由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把孩子与大自然隔开了,把孩子与孩子隔开了,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向生活和自然学习的机会。那些在孩子世界里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运动和游戏,却成了艰难的课程和需要花长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

在都市里长大的小女儿,直到上小学还不会踢毽,不会跳皮筋,不会跳绳。上学以后,这些都是体育课要求必会的课目。她学得很吃力,很费劲, 天天回家要我来教她。虽然她学得很认真,但进展仍然很慢。

楼群里,平时很少听见孩子吵闹玩耍的声音。只有假期,才能看见三五成群的男孩聚在一起玩耍,树根底出现一群小姑娘跳皮筋,像小燕子一样在上下翻飞着⋯⋯

小女儿没有玩伴,只好用两个小板凳拉着皮筋在屋子里跳。可板凳是死的,跳着跳着就没情绪了。她就把皮筋的一头挂在爸爸的腿上,看爸爸不反对,又升格挂在爸爸的脖子上,可她仍跳不好。

跳绳是上学后体育课学习的课程。可她摇起绳,还没等跳过去,不是被绳绊倒,就是踩着绳了。但她天天早晨起来练,练得很吃力。踢毽子更难, 不知换了多少个毽子,她才保持一次踢两三个的记录。这些我小时候玩得非常熟练的游戏,怎么到了她的手里变得这样艰难呢?

是孩子玩的时间太少,还是孩子没有伙伴?游戏和运动的内容只有孩子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才能不费力气。孩子最善于向孩子学习。在游戏中,很多知识和能力孩子通过玩,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就学会了。

孩子们在一起,不是以学习的态度玩,而是以玩的态度学习,所以整个身心都处在极为放松和自然的状态。孩子跟孩子学习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交流,更多的是靠直觉和感悟,而不是理论。因为交流的过程能帮助孩子打开生命的各个器官,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的信息,并迅速地把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家长教孩子则不同。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孩子,往往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孩子一时达不到的标准。所以,家长跟孩子实在玩不了多久。

不会玩、没有游戏的童年,孩子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

游戏对孩子来说,不是简单的玩,消磨时间。游戏是孩子进入群体社会的一种训练。通过游戏,孩子走进一个群体,然后,甘心情愿地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细心去体会和感受自己在各种游戏中的状态和情绪以及与他人的联系。遵守游戏规则是能不能参加游戏的前提。任何一个想参与游戏的孩子只有遵守规则才有资格玩,任何一个违反规则的孩子都要被罚掉。这是群体社会为了维护多数人的利益规定的。在游戏里,这种规定只限于玩,似乎不影响人的实际生活,可对孩子却不然。

在游戏里,孩子的整个神经系统能得到和谐的发展,能学会遵守各种游戏规矩,能懂得怎样与人相处。这是每个人理解社会、进入社会必有的心理准备。然而,今天的孩子,全部生活只有一件事——读书学习。既没有玩的时间,又没有玩的伙伴。游戏过早地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那通过游戏自然完成的心理训练也不复存在了。

运动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健康秘诀。对于没有游戏的孩子来说,获得健康的渠道在哪儿呢?